“人们总是愿意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却很少有人有直面死亡的勇气。”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护士长、安宁疗护“爱的港湾”团队负责人杨慧峰说,“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我们想让临终病人在最后一刻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尽量让生命的质量不打折、无憾谢幕。”
2014年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列为第二批试点建设单位承担临终关怀的工作,当时已经有近20年护理工作经验的杨慧峰接受了这项新任务,“当时我一方面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新的探索;另一方面从事临终关怀不仅对患者、对家属,其实对医护人员本身也需要巨大的勇气。”
面对新的挑战,杨慧峰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医院的情况下,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组建了一支由病区医护人员、社会志愿者组成的“爱的港湾”志愿者团队,为病人提供“身、心、灵、社”全方位的志愿服务。
为帮临终病患圆梦竭尽全力
李奶奶曾是一名走在生命边缘的患者,在安宁疗护病房里,她常常都会与护士们亲切地聊天,讲述起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在李奶奶影集里,安宁护士杨旭红发现了一张李奶奶和外国人合影的照片。“原来李奶奶退休前,曾经支援过巴基斯坦核电站的建设,和巴基斯坦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巴基斯坦旖旎的风光、淳朴善良的巴基斯坦人民至今留在她的记忆里……”
杨慧峰介绍说,在交谈中李奶奶说出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她想把自己写的回忆录翻译成英文,让巴基斯坦的兄弟姐妹能够看到,其实这个心愿已经藏在她心里至今已有二十年之久了。“我们听了李奶奶的故事也很感动,当时我就觉得一定要尽力帮李奶奶圆最后的人生梦想。”于是,杨慧峰千方百计找了英语翻译,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把文章翻译成了英文交到了李奶奶手上。如何让巴基斯坦人民看到呢?为此,杨慧峰又联系了相关政府部门、以及英文媒体,没想到李奶奶的故事真的刊登在了英文报纸上,经过多方沟通交流后,巴基斯坦的报纸上转载刊登了李奶奶的故事,李奶奶更是喜极而泣。
“能够帮助李奶奶圆一个看起来难以完成的梦想,我们真的都很激动。”杨慧峰说,“今年2月虽然李奶奶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能够伴随她一起度过有意义的生命最后时光,我们都感到很欣慰。”其实,在安宁疗护病房里,杨慧峰和她的同事们认真倾听每一个病患的心愿,总是竭尽全力地帮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圆梦、了却心愿。
人文关怀让医学有温度
其实在接触“安宁疗护”工作之前,杨慧峰就跟踪照顾过几个癌症病人,她深知临终患者的痛苦和无奈,临终关怀的病人更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抚慰和陪伴。于是,杨慧峰和她的团队将这份人文关怀做到了无微不至,“我们在安宁病房的设置上采用居家式的病房陈设,让病人和家属感到温馨自在;病人入住都是单人式病房,这也给病人更多自由空间;此外,还为每位病人量身定制周到服务,让临终患者感到被尊重、不孤单。”
在杨慧峰看来,临终关怀更是一场死亡教育。为此,她在工作中引入了音乐疗法、芳香疗法、色彩疗法、中医情志疗法等多种心理疏导形式,积极开展对患者家属的哀伤辅导,还通过微信交流群等形式,帮助患者家属和丧亲者在群内解答各种困惑和心理倾述,并帮助患者提供家庭沟通、法律援助、社会支持等服务。
除了给病患及家属提供各种帮助之外,杨慧峰深知仅仅靠护士的力量是不够的,为此她在“安宁疗护”病区还建立了志愿者之家,在志愿者团队组建时就格外注重志愿者主观意愿和个人能力,并通过传统文化、医药知识、心理培训学习等手段,不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
直面生死做守护生命的“天使”
“我们的工作光靠一个人是做不好的,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在护士工作上25年了,杨慧峰对这份工作体会更深、理解更透。因此,她也格外重视护士这个群体的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积极为她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提升自己。
杨慧峰在很多年轻护士们心中是主心骨、更是领路人,沈洁是“安宁疗护”病区的护士,三十刚出头的她如今在病区工作已经得心应手,“几年前,我刚开始接触这份工作时内心很忐忑,尤其值夜班或遇到病患离世时,恐惧、压抑、焦虑时常困扰着我。”面对沈洁存在的这种状况,杨慧峰总是扮演着“大姐姐”的角色,经常开导她们,并适时调岗、换班,传授经验。同时,还给护士们提供心理讲座、职业培训、团队交流、汉服秀、艺术班等丰富的释压活动。
此外,杨慧峰还带领鼓励护士们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我自己在空余时间学习了中医、心理学知识,考过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自考获得了管理学学士等,这些都对我的实际工作带来很大帮助,所以我也鼓励年轻人多去提升自己。”杨慧峰说,“现在大家都觉得在病区工作很开心,因为和生命打交道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能够守护生命更是一件崇高的事业,这对我们都是一种成长。”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荀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