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唱一首歌!上海的孩子们献给赵兴洲老师一份特别的礼物

年底即将退休的支教音乐老师赵兴洲,本周带着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民族中学16名孩子来到上海。

相关报道戳链接↓

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支教老师赵兴洲带着果洛的孩子将站上上海的大舞台

果洛的孩子们明天登台!支教的赵兴洲老师退休了,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还会继续吗?

今天(11月21日),他们登上上海保利大剧院的舞台,参加“梦行千里·乐在云巅——脱贫攻坚奔小康”演出。

赵兴洲在支教的一年多时间里,教会零基础的学生识谱并演奏简单曲目。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民中历史上第一首校歌《神山的花园》。

得知赵老师和孩子们的故事后,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与嘉定区融媒体中心在周三共同发起“童”唱一首歌征集行动,邀请上海孩子学唱这首歌。

“征集令”迅速在网络间传播,家长、孩子们踊跃参与,一夜之间就收到20多条视频。周到君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混剪成一则视频,作为上海孩子的礼物,赠送给赵老师和民中的学生们。

出现在最后视频中的8名孩子,最小的5岁,最大的12岁。时间仓促,视频中所呈现的对于歌曲的演绎并不能说完美,但这是孩子们和他们背后很多家庭的一份深情厚意。

“我也从事这一行,我很理解赵老师”

坐在上海保利大剧院的台下,赵兴洲看着视频里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从眼前掠过。看到几乎还不认字的幼儿园大班学生陆茗莉一字字艰难往外蹦出“格桑梅朵尽情绽放”这句歌词的时候,他忍不住开心地笑出声来。

对于这份特殊的礼物,赵老师很感动。在上海这短短几天时间,他无数次地说感谢,感谢那些认识的和陌生的人们对于自己和民中孩子们的善意。

视频中出现的小学三年级女生郑雅馨,当晚录制到凌晨一点多。郑雅馨的母亲、上海咏爱国际音乐学校校长高姝昊告诉我们,藏区歌曲的旋律对孩子来说很生疏。“而且这首歌是个小调,中国音乐里有很多小调,但小朋友接触到的很多歌都是大调,比如《我和我的祖国》这种。小调的音符拐来拐去,对她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是很难熟练掌握的。”

高姝昊说,女儿周三有数学考试,前一晚复习到午夜。到了周三晚上,精力其实已经很难集中。“脑袋不在线,录制了很多遍。”但高姝昊觉得,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一看到赵老师的故事,就被感动了。因为我自己也从事音乐这一行,所以很能理解赵老师对于音乐的这种执着。我听说赵老师曾经学习过音乐,你要知道,音乐一旦进入一个人的内心,他是很难放下这种情怀的。”

高姝昊说:“我们学校里也有合唱团,我也经常组织他们排练。去年,我给他们排了一首歌,歌曲是《放牛班的春天》里的一首合唱。因这首歌的原唱是法文,我们当时也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孩子们学会用法文演唱。所以当我从网上读到征集令的那一瞬间,立刻想到的就是电影里的马修老师。人的一生真的需要一个好老师,我自己就是学声乐的,我记得以前每次在歌唱上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都会和教自己的老师说谢谢。然而老师却说‘你不要谢我,要谢谢音乐’。”

“网课可以回放,这个机会错过就没有了”

孩子们为了录制视频都有着各自的感人小故事,同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徐诗琪当晚为了录制视频就错过了网课。

“因为网课是晚上8点多,要录视频的话就没时间上课了。他当时问我,上不了网课怎么办?”徐诗琪爷爷说,“我告诉他,网课明天还可以回放,但这个机会错过了,就没有回放的机会了。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但其实这种机会是不多的。”

徐诗琪爷爷是在孙子班级的家长群里看到赵老师和孩子们的故事的,“我对青海一直有个情结,因为我在国家‘六五’‘七五’期间曾经在青海省格尔木的察尔汗盐湖搞过科研项目,我是当时公关小组的技术负责人,这个项目搞了好几年了。我知道在这些偏远地区条件的艰苦和生活的不易,因此尤其为赵老师主动支教而感动。”他说,“我孙子也学了两样乐器,一样钢琴一样手风琴。我培养他从小学音乐,很多人说小孩学习音乐会占用读书时间,我不赞同,我相信两者之间是互通的。爱因斯坦不是说过吗,他的科学发明就是受到了音乐的启发。虽然孙子唱歌不行,我还是马上给他报了名。”

这支视频中的长笛伴奏者,是与高姝昊同在上海咏爱国际音乐学校里任职的顾潇锐,他是一名旅法长笛演奏家。

顾潇锐当晚也是录到了凌晨1点多。原先考虑让长笛和钢琴配合演绎,但因为手边只有一份简谱,没有和弦和其他的副旋律。如果让钢琴参与的话,就需要先创作背景音乐,再和长笛进行磨合,时间太紧了,因此长笛成了唯一伴奏的乐器。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晨报首席记者 沈坤彧 嘉定融媒体中心记者 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