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电脑的年代,写招牌全凭手上功夫

本期推送内文图片版权归各位拍摄者所有,

本号获得授权刊登,在此特别鸣谢;

为阅读体验,未添加水印,

请勿随意转载,侵犯版权必究。

在没有电脑和电脑字体的年代,要制作一块招牌,写书法字或美术字,全凭手上功夫。
招牌字的书写,曾经孕育出有别于今天的招牌行业。

既然是个以视觉效果为先的行当,便有流行趋势与潮流,甚至会有行业偏好的字体。

从清末开始,碑学之风盛行。有别于之前的帖学传统,以写大字、摹古碑为尚。
反映到招牌上,饱满浑厚的颜体,成为了清末民初遍及中国南北的招牌首选书体。
借由字体,“桂安斋”、“喜庆结婚定租汽车……”“x阳车行”、“盛锠烛号烟号”等店招,一看便知是民国时期的。
 

桂安斋

地点:老南市高墩街
拍摄时间:2014年
/格里董 摄

×阳车行

地点:徐汇区陕西南路
拍摄时间:2014年
/格里董 摄

盛锠烛号烟号

地点:虹口区海伦路附近
拍摄时间:2016年
/格里董 摄
晚清民国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推崇的魏碑,在大量传播与书写中,派生出了江南与广粤的不同风格,并体现在城市的商业招牌上。
在狭窄的香港街头林立,北魏字体的招牌迎合了商户想要吸引眼球的需求。这种字体刚健有力,起笔、收笔和转折分明,很远就能辨认出来。
 

■厉致谦摄于香港

上海也曾经十分流行魏碑风格的书法字。
今天,我们依然能够从流传下来的商业广告、字帖、海报、文字记载,甚至是街头残存的招牌里,寻觅到它们的踪迹。

沪东旅馆

地点:虹口区公平路东大名路
拍摄时间:2014年
/格里董 摄
尤其是从70年代开始,新魏书法体从上海发端,继而在全国兴起。
新魏体最早的开创者是无锡人陈禄渊。他早年来到上海,经历过戏班、美术设计公司等行当,最后进入铁路系统工作。
他写的“上海北站”四个新魏体大字一炮而红,名动上海。字体吸收了清末魏碑书法各家的风格,并将之简化与规范化。
70年代,新魏体因为视觉效果特别有力量而得到喜爱。陈禄渊的弟子们纷纷出版字帖,风靡全国。
上海字模一厂经过几轮海选,最终与书法家韩飞青合作,开发了新魏体铅字,全国发行。
井盖上,横幅上,厕所里,墓碑上…今天,我们依旧能在城市的角角落落随处看到新魏体。
“卢湾区第一油酱商店”、“×康合作托运打包”、“商邱饮食店”等招牌,都是新魏体风格。

卢湾区第一酱油商店

地点:老卢湾瑞金一路

拍摄时间:2019年
/格里董 摄

×康合作托运打包

地点:老南市人民路
拍摄时间:2018年
/格里董 摄


商邱饮食店

地点:虹口区商丘路西安路
拍摄时间:2018年
/格里董 摄
区别于书法字,美术字给人活泼现代之感,特别适合经营范围专一且富有特色的商业广告和店招。
只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上海街头优秀的美术字案例似乎并不多。
在厉致谦看来,最棒的一个,是弄堂深处很容易被人忽视的这块“泳镜泳装”。
 

泳装泳镜

地点:老闸北海宁路热河路附近
拍摄时间:2017年2月
/施佳宇 摄
现墙面已清除
拍下它的摄影师施佳宇,老家在崇明岛。上海市区难觅的街头美术字,在那里倒有一些别致的案例。

地点:崇明区跃进公路630号

拍摄时间:2018-2019年春节期间
/施佳宇 摄
除了字形,店名有时也携带着时代的印记。
带有行政区区划名称和编号的粮油果品烟杂百货店,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
 

黄浦区第二十四粮食商店

地点:黄浦区山西南路
拍摄时间:2017年
/格里董 摄

静安区五十八粮油店

地点:静安区富民路
拍摄时间:2018年
/格里董 摄

卢湾区第十六油酱商店

地点:老卢湾复兴中路
拍摄时间:2018年
/格里董 摄

卢湾区第五十九粮店

地点:老卢湾打浦路
拍摄时间:2019年
/格里董 摄

南市区第二十二粮油商店

地点:老南市云南南路
拍摄时间:2018年
/格里董 摄

杨浦区济宁粮油商店

地点:杨浦区许昌路济宁路
拍摄时间:2017年
/格里董 摄

已经从行政区划里消失的南市、卢湾、闸北,它们的名称还停留在尚未破落的招牌上。
 

上海市南市区物资回收利用公司回收站

地点:老南市方浜中路
拍摄时间:2014年
/格里董 摄

闸北区热河油副商店

地点:老闸北热河路
拍摄时间:2015年
/格里董 摄



本期推送内文图片版权归各位拍摄者所有。

本号获得授权刊登,在此特别鸣谢。

为阅读体验未添加水印,

请勿随意转载,侵犯版权必究。


- END -

写稿子:韩小妮 / 画图画:二 黑/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 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韩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