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上海图书馆的年度大展来啦!
■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
11月2日,“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于上海图书馆开幕,上图的工作人员搜遍徐家汇藏书楼和上图本部的库房,为我们带来104种珍稀文献,包括馆藏最老的一本书《世界论》,全国仅有一册的《中华箴言》,三代同堂的《几何原本》,初刻版的《天演论》……
这些文物,官方一点说,见证了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的过程;贴切一点说,你喜欢的小说背后可能有它的助力,符合当代人审美的博物画,还可以成为文创的创意源泉。
■徐家汇藏书楼的复刻场景
不妨跟着周到君的脚步,“看懂”西洋书,“读懂”藏书楼吧!
内容速读:
-
上图年度大展“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开幕。
-
徐家汇藏书楼是上海最早的图书馆,是我国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的缩影。
-
上海神奇故事在哪里?陈丹燕在书的序言中写道:“徐家汇藏书楼的工作人员……他们是我的英雄”。
-
上图文创“五谷丰登料理盘”获得“上海伴手礼”的金奖,“徐家汇仓疏漏”系列的文创——琉璃铃铛更美。
用这八本书看懂展,西方也有看东方的“东洋镜”
展览共分为6个部分,依次是“识华观流”“汉学流变”“中学西传”“西学东渐”“格致互通”“融会创新”,进门后右转开始看展。
展品中近六成是1800年前出版的西洋善本文献,并有十余种展品是首次展出。话不多说,周到君先为大家介绍特展最有代表性的八件珍宝!
①上海第一份女性主编的时尚杂志《社交上海》
走进展览,最早看到的展品之一是1849年的外滩历史原貌照片,还有百年前的报刊杂志。
■1849年的外滩历史原貌 徐家汇藏书楼供图
俗话说“百年中国看上海”,上海百年来的历史精彩纷呈,也堪称整个中国的缩影,一向不乏关注者。
其中有一份很有趣的报纸,名为1906-1913年的英文版《社交上海》。这是上海最早的由女性主编的时尚杂志,主编是来自苏格兰的侨民肖洛夫夫人,由字林西报馆发行。
■《社交上海》
在这份报纸上,你能读到什么呢?上图馆员的介绍非常有趣:“今天时尚博主一样有购物的信息,有游园会,新的戏剧演出……上海近代化的速度是非常迅猛的。”
②上图馆藏最老的一本书《世界论》
然后是上海图书馆馆藏中年岁最大的一本——1477年的《世界论》。
■《世界论》
它是西方早期的印刷书籍“摇篮本”,特指欧洲15世纪中叶到1501年间的活字印本书。中国公藏的“摇篮本”存量极少,目前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两岸大约有54种56册摇篮本,公藏单位19种20册左右。
《世界论》是古罗马地理学家庞波尼乌斯·梅拉假托希腊旅行家狄奥尼索斯所著的作品。作为罗马首位地理学家,梅拉在著作中称中国为“丝绸之国”。
③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曼德维尔游记》
和《世界论》一样,1480年的意大利文献《曼德维尔游记》也是一本“摇篮本”。
■《曼德维尔游记》
对国人来说,这本书非常陌生,但它在欧洲曾有很大的影响。作者从未来过中国,内容取材于《马可·波罗游记》《世界镜鉴》《东游录》等,但却在很长时间内组成了欧洲人对中国的想象——“遍地是黄金”的天堂。不止中国有“西洋镜”,西方同样有“东洋镜”。
■《马可波罗游记》
我们也可以在现场看到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它不是1483年最早的版本,而是1949年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制作的“摇篮本”复刻。
④珍贵的论语译本《中华箴言》
论重量级,国内唯一的1662年拉丁文与汉语对照的《中国智慧》也不遑多让。
■《中国智慧》
这本书于康熙年间刊印,是现存最早的《论语》西文译本印刷本。读者不妨注意一下,江西南昌的工匠为了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采用了横排版的印刷,还刻制了很多西式的标点。
⑤年羹尧的哥哥和郎世宁合作的科学著作《视学》
一部《甄嬛传》,让华妃的形象深入人心。
但你知道吗?年家不仅有妹妹“年世兰”,哥哥年羹尧,还有大哥——年希尧。
这位大哥非常佛系,不仅不像年羹尧一样军功赫赫,还兴趣爱好广泛,天天研究西学。在年羹尧被治罪之后,年希尧也没有官职了,在和郎世宁交流的过程中对透视画法产生了兴趣,于是和郎世宁合作绘制了数十幅焦点透视画,名为《视学》。
我们今天使用的“地平线”“视平线”等术语,均出自《视学》。
⑥提出“译事三难”之作《天演论》
随着时代推进到近代,越来越多海外的名著被翻译成中文。
■《天演论》
你知道严复的名言“译事三难信达雅”出自哪里吗?在这本严复的《天演论》初刻本,在我们可以在序言里看到这句话。
⑧从徐光启开始的上海东西交流史《几何原本》
当徐光启遇到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他们一定不会想到,徐光启所居住的徐家汇后来会成为这么热闹的地方。
■《几何原本》
在徐家汇,建起了耶稣会总院、徐家汇藏书楼、土山湾孤儿院、徐汇中学、印书馆、圣母院、博物院、观象台、神学院与修道院……它们不只是楼,更代表了文明的交流与创造。
藏书楼收纳上海百年烟云,文创使古书重生
陈丹燕在“外滩非虚构系列”第二本《公家花园的迷宫》中写了一段关于徐家汇藏书楼的情节:
(上海史专家小宁)最喜欢进入藏书楼的老式书库,那里保留着欧洲古老图书馆的格局,书架,木头扶梯,灯和空间,以及木百叶窗后的那种沉郁的幽暗。那里保留着一百多年来天主教区积累的各种外文书和外文报纸,以及租界时代的外侨生活记录。
■徐家汇藏书楼的复刻场景
而在系列最后一本的序言里,陈丹燕感谢了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览室、综合阅览室、徐家汇藏书楼的工作人员,“有时他们搬动多年无人问津的旧报纸,从书库出来时,已满脸喷红,是因为螨虫刺激他们一直在打喷嚏……他们是我的英雄”。
在王安忆写《流逝》的时候,长时间泡在徐家汇藏书楼,查阅了大量老上海的历史档案。小说里的牙膏品牌、菜系、布料,种种细节均参与营造了上海老市民阶层生活的琐屑气息。
■“徐家汇藏书楼的朋友们”
事实上,徐家汇藏书楼一直是藏龙卧虎的。展览循环播放着一系列采访的视频,受访者是数位徐家汇藏书楼的“老朋友”。比方说,陈子善因为注释《鲁迅全集》的需要,常常出入徐家汇藏书楼,在此认识了作家叶永烈,也和上图研究馆员张伟成为了熟知。
在展览的首日,一位老先生告诉周到君:他曾在徐家汇藏书楼举办“从徐光启到徐家汇藏书楼”展时,走进这座上海最早的图书馆,认识了研究甲骨文的年轻人。“都是精英”,他这样感慨道。
■《中国绿色染料报道及染料化学成分及特性研究》
而对大多数人来说,研究是和日常生活距离很远的事。我们可以轻松地取用文学家、历史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也可以通过支持文创,为图书馆的工作助力。
在展览门口的摊位以及上图书店,我们都可以看到上图成系列的文创产品。先来看看入选2020上海特色伴手礼金榜的“五谷丰登料理盘”,图样取自《蚕花茂盛 五谷丰登》,材质是钢化玻璃,属于“小校场年画”文创系列。喜庆之余颇有一些淡雅。
然后是“徐家汇藏书楼”系列。这一系列文创有两个特征,一是多使用《中国植物志》中的图案。这本书通过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完成,开启了西方对中国的博物学研究。而“博物画”无论用在装饰画里,还是在日常用品中,都给人以一种有趣的感受。
■《中国植物志》
■《中国昆虫自然史》
■《中华和印度植物图谱》
二是多参考书籍中的环衬。环衬是连环衬页的简称,指一张较厚的纸对折成双页的衬页,可以和内封连环在一起。两个世纪前的西洋精装典籍,大多饰有奇彩绚丽的环衬。
■《中国脉理医论》
以下两款纪念中意建交五十周年的“中意琉璃”,分别是福铃和繁花,图样源自徐家汇藏书楼所藏西文珍本典籍的环衬纹样,由威尼斯Murano艺术家手工打造。福铃的价格是388元,繁花的价格是438元。
■福铃 图片:上海图书馆书店淘宝店
■繁花 图片:上海图书馆书店淘宝店
甚至,你还可以买到《几何原本》主题的尺规套装,可以说非常符合主题了。
上海图书馆旗下的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徐家汇藏书楼双语故事经典”。丛书的每一个分册都选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问世,曾在西方世界数十年畅销不衰的经典版本,选自徐家汇藏书楼。
一次性纵览徐家汇藏书楼的宝贝,这个机会别错过了!
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
时间:11月2日-11月22日
地点:上海图书馆西区第一展厅(淮海中路1555号高安路口西门GF底楼)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毛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