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至11月4日,“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的参演剧目,西安话剧院话剧《长安第二碗》在上音歌剧院上演。
西安话剧院话剧《长安第二碗》
该剧讲述了秦家的葫芦头泡馍馆在秦存根夫妇苦心经营下,不断发展壮大,设分号、开连锁、标准化经营,秦记的金字招牌越发闪亮。40年时光中,秦家兄弟姊妹7人一一长大成人。或子承父业、或参军报国、或步入仕途、或投身科研、或醉心戏曲、或随波逐流、或迷失自我……纷纷攘攘、起起伏伏、在悲欢离合中,秦记一碗不变的老味道里,潜藏着某种永恒的东西,直抵人心。通过泡馍馆的发展史以及秦存根一家人的家族成长史,以小见大地呈现了西安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和古城人民顽强的奋斗精神。
该剧由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青年编剧陈梦梵担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查明哲、西安话剧院艺术总监翟卫国担任导演,西安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史丰担任主演。
采访中,西安话剧院院长、话剧《长安第二碗》制作人任雪迎表示,
早在2016年底,西安话剧院领导班子就对剧目创排进行了详细策划,决定创作一个关于西安的、城墙下的、老百姓的故事,来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从那个年代的西安人身上找到时代变迁的痕迹。为了真实表现“老西安”的故事,主创团队进行了深度采风。
院长任雪迎搜集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和人文素材,艺术总监翟卫国特意带着编剧陈彦走进城墙根下,拉着老街坊老邻居,围着座谈,共同回忆过去的时光,做了大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向老百姓学习的准备工作。
此后,话剧院邀请擅长现实主义题材剧目的当代知名导演查明哲执导,这是他九年前与陈彦继秦腔《西京故事》之后的二度合作。
在话剧《长安第二碗》中,查明哲对于秦腔有了更为独到的理解,
“在这部戏中,秦腔不仅从幕后传来,还在舞台上进行了呈现,我希望秦腔在这部剧中能够完成川剧里面帮腔的作用,在思想上不断催化,同时也带来了独特的样式感。因为民族化也是话剧前进的方向。”
编剧陈彦说,
“让我们在一滴水中,努力去看滴水之外的且走且行,甚或波澜壮阔。我写了西安一个家庭40年的生活演进,主人公是一个卖了四十年葫芦头的倔巴老汉。故事讲述了几十年长安生活的一种变迁,是写长安人的那种忠厚。”
主人公秦存根经营的那家门面并不金碧辉煌的小店里,有着一大家子的兴衰际遇,也有着40年时代变迁的社会缩影。
导演查明哲说:
“这部剧演出的现实意义在于让同处一个时代的人一起交流、相互提醒、共同思考,在思辨、求变、改变、巨变中保存和守望‘不变’,共同探索和求解‘我是谁’这样一个古老却永恒的人生课题。”
古城里一家人四十年的故事,就被浓缩进了这部名为《长安第二碗》的“高汤”之中,将浓浓的西安之味传递给五湖四海的观众。
专家点评:
灵魂何处安放——观话剧《长安第二碗》
文 / 欧阳逸冰(著名剧作家,戏剧评论家)
开场,寒冬,秦存根家门前的公用自来水管子冻得死死的,秦家和众邻里架柴火点火,期盼烧得水管子能流出水来……结尾,40年后,秦存根还是用这自来水管子,接满两桶水,浇灭了40年泡馍店老汤锅下的火焰,怒喊关门!这是为什么?
陈彦、陈梦梵编剧,査明哲、翟卫国导演的新作《长安第二碗》,近日由西安话剧院首次公演。全剧以市井小馆专营葫芦头(猪肠)泡馍的“长安第二碗”的重张、火爆、歇业,直至红遍西京古城的曲折经历为载体,聚焦于以秦存根为中心人物的家族群体的种种命运嬗变,浓缩了国人40年改革开放时期的心路历程,尖锐而又深刻地提出了令人警醒的问题:富了的我们,把自己安置在广厦之中,却惶然感到丢了什么?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