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人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就是在这样一场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快递小哥王晓溪奔跑在街头63天;
来自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的陆军迅速复工攻关熔喷布专用料,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
拒疫情于国门之外的上海边检总站民警林雨青和他的同事们在227天鏖战中,护航数千人及时送医,保障百余万同胞平安回国。
…………
今天下午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第四场报告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本市医疗卫生、社区、国有企业、边防检查、快递等领域先进模范代表讲述着一个个上海各行各业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他们一同交出了抗疫斗争不一般的“上海答卷”,传递着凝聚砥砺奋进的力量。
疫情最严峻期间,快递小哥63天奔跑在街头
快递小哥王晓溪今年春节把妻子和孩子接到了上海,打算趁着不忙的时候一家三口在上海逛一逛。
没想到,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他的计划,将他推到了前线。这个前线就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及医护家属楼。
“大年三十那天,一大早我就骑车出门,想着去医院看看,兴许能帮上什么忙。看着医院里忙碌的白大褂们,听说还有医生主动请缨去抗疫一线,我深受感动。我跟公司及党支部汇报“疫情期间,就让我承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及医护家属楼所有的收派件工作吧。我比较熟悉这片辖区,保证能完成任务。”没想到,王晓溪就这样一口气干了63天,不停不休,“不怕是假的,但事情总要有人做。我是一名党员,党员就要冲在第一线;我是一名退伍军人,‘若有战,召必回’的军人铁律还刻在心里,这种关键时候,更不能退缩。”
疫情严峻时期,每天都会有大批的捐赠物资及采购医疗物资涌入医院,王晓溪几乎每天要派四五百箱子的货物,工作量比两个人工作时还要增加好几倍。时常有50箱防护服、20箱口罩、重则500公斤的快件需要第一时间送到医护人员手中…
王晓溪用两轮电动车带,用手推车推,一趟、两趟、三趟……数不清那些天每天要往返公司与医院之间多少次,风雨无阻。
疫情期间,王晓溪也时刻惦记着医院旁边的医护家属小区里的老人,他们的儿子、女儿很多都去了前线。这些老人买东西方便吗?老人出来买东西拿快递有没有人帮忙看孩子?为了让他们方便收取快递,也为了让疫情期间冲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没有后顾之忧,王晓溪在物业的准许下,在做好自己全身防护的前提下,把快递给他们送到家门口,也把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及时送到他们手里。
王晓溪说,
“那段时间,不管是我,还是熟悉的医生和护士都穿着防护服、带着口罩,他们隔着口罩还能喊出我的名字,称我是医院的逆行者小王。相比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快递员。”
12天拼出来的奇迹,攻关口罩专用料
陆军来自中国石化上海石化,是一名生产经理。
站在报告会发言台上,陆军先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对于口罩,大家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买不着了。目前,我们上海石化每天可以生产28吨口罩专用料,可用来生产2800只口罩,完全可以满足全上海市民的口罩需求。为了这一天,我和我的团队,拼过!”
抗疫物资需求激增,防疫物资供不应求。疫情告急,口罩也告急!接到急电,闻令而动,火速集结!2月11日,陆军和同事迅速复工,组成了攻关小组,“这是一次不一样的研发和生产。我们每多生产一个口罩,百姓就多一份保护。”研发、转产熔喷布专用料,关键在于攻破“高熔指”聚丙烯的生产难关。陆军清楚地知道这是一次“硬任务”。
挑战是前所未有的,陆军透露,此前,我们生产的改性聚丙烯,主要用于汽车和家电,熔融指数一般都不会超过30,而口罩料却高达1500,整整五十倍的差距啊!再看看我们当时的生产条件:挤出机长径比不够、切粒机线速度不够,冷却水槽冷却量不够……
72个小时,枕戈待旦、连续奋战,调整变频参数,更换皮带轮,一次又一次的优化螺杆组合,……在无数次的失败中,第一批粒子终于被生产出来了,然而,事与愿违,检测结果显示熔指只有800,离1500的目标还差得很远。于是又是一个不间断的24小时,我们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排查原因。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没有专用设备。2月15日,第三批口罩料一出来就被送进了实验室:熔指1200了,离成功又进了一步!可是新的难题出现了:这批料,有异味!
2月23日,第15批口罩专用料试制出来了。陆军还记得当时的自己,
“看着雪白的熔喷布在眼前绕转,我忍不住上去摸了摸、闻了闻,一时竟热泪盈眶。经过检测,熔喷布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12天!从接到任务到试产成功,这是我和团队拼出来的新纪录。”
从“守家门”,到“守城门”再到“守国门”
“此时此刻在座的所有人都和我一样感到欣慰和自豪,在大家的诉说中,能看到我们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携手同病毒抗争的过程,从‘守家门’,到‘守城门’再到‘守国门’,始终都有我们坚守的身影。”上海边检总站民警林雨青和同事们已经坚守了大半年。
三月的上海,海、陆、空口岸都成为“外防输入”的战略要塞,林雨青所在的浦东国际机场也成了疫情防控的主战场、第一线。一天,林雨青值守的查验通道走进一位女士,护照上贴着绿色标签,但他仍然保持警惕,询问她的停留轨迹。这位女士说只在泰国待了一个月。林雨青翻看到护照里最近的申根签证时,心里瞬间产生怀疑。提交信息后,电脑屏幕上弹出一条报警提示:“这位旅客可能有涉疫国家旅居史。”证据面前,她终于承认了几天前曾途径西班牙的事实,随即被纳入闭环管理,最终被确诊为阳性病例,就这样,一个安全隐患被我化解于无形。
特殊时期,特别的勤务事件更考验边检人的精神意志,也更能检验边检人的使命担当。3月13日中午,从德国法兰克福飞来、搭载着多名发热旅客、备受社会关注的CA936航班落地了。林雨青和突击队成员们一起负责为旅客办理入境边检手续,
“在候机楼能把人闷出汗的防护服,根本挡不住机坪上的倒春寒,风一吹,就忍不住颤抖。走进舱门,紧张的情绪渐渐平静。我快速比对,尽量让他们摘下口罩的时间短一些。”
林雨青的战友们,有的防护装备一穿就是三四个小时,不喝水、不去厕所,任凭护目镜和口罩把脑袋勒的发疼;有的长时间办证,走下验证台时差点晕倒,却坚持轻伤不下火线;有的因为高强度工作、不规律进食诱发阑尾炎。林雨青说,“这是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力量,激励着我们用20个小时连夜造出一个独立闭环的迷你口岸,保障北京分流航班安全通关!这是向死而生、无畏逆行的力量,感召着我们在227天鏖战中,护航数千人及时送医,保障百余万同胞平安回国。”
沪汉两地的抗疫上下半场
对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周密来说,这场战疫斗争分为了上下半场,上半场在上海,亲身经历了一个个疫情防控决策的诞生和落地,目送了援鄂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江城;下半场在武汉,亲眼见证了白衣战士们奋勇拼搏、荣归申城。
确诊病例如出现爆发性增长该怎么应对?医疗床位和医护人员不够了该怎么办?作为医疗救治组的一员,周密与同事们通宵达旦地研究分析各家医院的床位、设备、人员、地理位置、技术能力,根据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制订了相应的预案。
2月15日,周密的抗疫斗争进入下半场,“随着飞机缓缓停靠在武汉天河机场,眼前的是一片风雪萧条,耳边的是阵阵风声呜咽。来不及害怕和感慨,我们前方工作协调组一行就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在零下5度、没有热水、没有暖气、没有办公桌,只有一张麻将桌的房间里与领队们摸情况、定制度、做专报。”
2月19日,一支513人、携带有30余吨物资的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即将启程抵达武汉,而直到出发前一天的晚上10时,接机安排、入住酒店、受援医院等关键信息仍未能获得。周密迅速理清思路,通过国家相关部委了解到航班信息和受援医院信息,再千方百计联系上了武汉当地政府联系人,我们紧急联系车辆、联系酒店、分配房间、准备物资……这一夜无眠,最终在医疗队启程前3小时拿出了完整的接机方案。当513名队员身着统一队服、在接机员的引导下整齐划一、安静有序地走上大巴的时候,周密心里的石头这才落了地。
周密在武汉两个月的日子里,日均行程100多公里,走遍了援鄂医疗队每一个驻地酒店与医院,想尽了办法把关心和爱护转达到每位队员。回忆起这两个月的日子,周密依稀记得每个细节,
“第二批50人的医疗队,分散在医院的各个病区,存在较高的医护人员交叉感染风险,也不利于集中管理,我们紧急协调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当地政府和医院,让50名队员整建制接管一个病区。武汉气候渐暖,队员们身穿防护服后的闷热感愈加突出,我们送去了网红冷饮。队员们思乡情绪重,锦江集团定期把‘菜篮子车’开到了队员身边,用‘上海味道’抚慰队员的心。”
去时暖江城,归时江城暖。从1月25日首批医疗队出发,到4月10日最后一批医疗队凯旋,在武汉的77个日夜里,上海水平和上海智慧在江城大地开花结果:累计收治确诊病例2549名,其中三分之一是重症以上病例;治愈出院2005名。周密激动地说,“我们用最早的抵达、最有力的保障、最专业的技术,在实现了全体队员零感染的同时,圆满完成了党与国家交给的任务。”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