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中国的教育发展很快但还不够强,顶尖科技人才依然匮乏 | 浦江创新论坛

“中国的教育发展很快,做得很大,但还不够强;中国的科技发展很快,变得很大,但还不够强;中国的人才,变得很多,但还不够强。”在今天开幕的2020浦江创新论坛上,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出席浦江创新论坛主论坛并发表《研究性大学的责任和使命》主题演讲。

中国教育、科技领域都取得长足进步

“目前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有将近3000所,在校学生有4000万人,硕博士生有将近300万人。”施一公表示, 中国高等教育如果从数字上看毫无疑问是头号大国,中国一直在进步,现在和10年之前不可同日而语,但中国在迈向高等教育强国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

谈到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进步,施一公为中国的科技同样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进步而高兴。“中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各项主要科技指标均居世界前列。” 施一公表示,其中, ESI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专利规模和产出效率稳步提升。

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究竟有多强?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看,中国从34位提高到今年的14位,长足进步20位。“但是无论哪个报告,你很难在世界创新指数当中找到中国前十的。显然有一个反差,数字的世界领先、科技评价标准和我们实际的创新能力,评估之后的反差。”

顶尖科技人才匮乏

谈到人才发展这一话题,施一公表示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人才储备聚变,人才储备变得越来越多。

“我1990年4月离开虹桥机场到美国留学。那年有2万中国留学生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留学人员截止到2019年年底超过600万,回国超过400万,巨大的人才库正在为中国带来方方面面的红利。但我们的短板在于顶尖科技人才匮乏。”

施一公强调,新兴科技产业源自于核心技术突破,核心技术来自于原始科学发现,核心技术创新和原始科学发现都出自顶尖一流学者,顶尖一流学者往往聚焦在一流大学及其附属科研院所。”

他以在当今已经超过千亿美元市值的单克隆抗体药市场为例,“1975年两名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发明了单克隆抗体办法,基础研究来自于顶尖人才,最后形成强大的产业。从基础研究到形成强大的产业,这一趋势在过去两三百年一直如此。”

“世界一流大学各有特色,但其共同特点是支撑创新的文化。” 施一公介绍,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规模不大,只有七十多位教师,但建校以来诞生了2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路透社发布的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排行榜中,美国大学长期占据近半壁江山,其中斯坦福大学更是连续多年蝉联榜首。在施一公看来,世界一流大学是源头创新的主力军。

西湖大学面向全球海外招收人才

“西湖大学得益于改革开放,我们最大的优势是面向全球海外招收人才。”据施一公介绍,目前西湖大学正式签约师资90%以上海外直接引进,70%以上在40岁以下。

关于西湖大学的考核依准,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学内部在积极探索基于创新的科技评价标准。施一公提到,“我不看重你发表了多少文章、获得多少荣誉、发表杂志的影响因子是多少,我希望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能够做出独到的研究,推动科技发展。”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