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无人区,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过后,世界都为之一震,大地中仿佛钻出一头洪荒猛兽,眼前,一朵巨大的蘑菇云盛开于半个天空,久久不落,凝结如一团火炬。
一双眼睛,在远方,注视着这朵云,注视着这火炬,眼中似有火焰燃烧。
而眼泪,正顺着他眼角的鱼尾纹缓缓滑落。
他年纪还不大,眼角却已衰老,但今天,欣慰的笑容浮现在他的嘴角,他再次像年轻时那样微笑。
他想起了二十几年前的那些岁月。
在那个青葱岁月的年代,他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从未改变,他心里,有一个核。
朱光亚(图片来源于中国新闻网)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消息传遍世界,朱光亚虽身在国外,但报效祖国之心永不更改,听到这个消息,他和全国老百姓一样,激动的心情无以复加,久久难以平静。
那时候,他已经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了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的博士学位,并在那拿到了高薪工作,任教和研究。
但是每一个中国人,得知新中国成立后,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回到新的祖国,去看看赶走列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是怎么样的,是否能够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于是,他决心趁此时机回到祖国,而他知道,还有许多和他一样的中国留学生,他们或许想回去,或许想继续呆在美国,或许摇摆不定,想到这里,他决心给这些留学生们写一封公开信,号召大家,用自己学有所成的本事,回到祖国,建设我们自己的家园,不虚这一生的年华。
于是,他写下了一封《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得到了52名准备近期回国的留学生的支持,他们都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封信发表在纽约《留美学生通讯》第三卷第八期上,被更多的留学生们所看见。

“同学们:是我们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工作的时候了。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人民政府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大声召唤我们,北京电台也发出了号召同学回国的呼声。人民政府在欢迎和招待回国的留学生。同学们,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托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呢?还有什么可以迟疑的呢?我们还在这里彷徨什么?同学们,我们都是中国长大的,我们受了20 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种过一粒米,不曾挖过一块煤。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是的,我们该赶快回去了。”
“从现在起,四万万五千万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企业家将在反封建、反官僚资本、反帝国主义的大旗帜下,团结一心,合力建设一个新兴的中国,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一个以工人农民也就是人民大众的幸福为前提的新中国。要完成这个工作,前面是有不少的艰辛,但是我们有充分的信念,我们是在朝着充满光明前途的大道上迈进,这个建设新中国的责任是要我们分担的。同学们,祖国在召唤我们了,我们还犹豫什么?彷徨什么?我们该马上回去了。”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
这一句句话,字字发自肺腑,如子规啼血,震耳发聩,爱国赤子,热血澎湃,许多摇摆不定的留学生们看到这封信后,同样热血激昂,下定决心,回国报效。
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正需要这群拥有先进技术的工程师、专家、学者,这封信招回了不知多少人才,让我们的祖国,从贫瘠的土地里,长出了先进的花朵。
他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武昌,带着知识、技术、实验器材,和一腔热血。后来,他去了北京大学任教,将所学传授给更多的学生,更多的中国人。
朱光亚伏案工作
1955年,国家开始定下了发展核武、打破核垄断的战略计划,中国核武从无到有,迅速研发。
1943年,他参与了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1964年,他详细布置了原子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计划。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看着原子弹升腾的蘑菇云,他潸然泪下,喝得酩酊大醉。
三年后,他又带领着团队,研发氢弹成功,并参与组织领导第一枚空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之一。
世界震惊,再也无人敢小觑我们。
这是另外一种的保护和防御,列强们再不可能像旧时代的野兽一样,噬咬我们这块肥美的肉了。

如果说钱学森是我国“两弹一星之父”的话,他就是那个被美国《纽约时报》称为《钱学森之后的那个人》。
然而,他的心中,依然明白,研究核武,是无奈之举,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在诗中写到:“像蘑菇一样的原子弹很可爱。”时,他非常生气,批评儿子:“原子弹是很恐怖的武器!”“绝对不能有这种想法。”
关于战争的武器,永远都不能过分美化。
面对荣誉,他依旧清醒,只希望全人类,都能保持清醒。
2004年12月,国际编号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朱光亚望着群星闪耀的天空,淡淡地叹息,他说自己不敢当。
而他一辈子,做成的就是一件事——中国核武。
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朱光亚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天上的“朱光亚星”,将永远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