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适逢中秋佳节,面对交通通行和事故防控的空前压力,G40长江桥隧在车流量较去年有所上升的情况下,却没有发生大规模拥堵,大大超乎人们的意料。国庆假期最后两天,返程一路畅通更是令人连呼“想不到”。
记者获悉,国庆长假前,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牵头协调浦东、崇明公安交警及隧桥等相关各方未雨绸缪,科学研判,针对不同区域精准安排勤务,同时协调各方多策并举,加强调度,最大限度保障G40高速顺畅有序。
今年,不少驾驶员都有这种感受,进长江隧道前感觉有些堵,但隧道里开起来却还可以。还有市民回忆,今年“五一”假期,从崇明回市区时感觉“陈海公路越是堵车,等红灯的时间越长”。
市民们的这些感受与背后的交通管理究竟有无关联?面对8天超长假期,G40长江桥隧意外不堵的背后,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呢?
借道疏导:允许货运车驶入客车道
10月9日,国庆长假刚结束,浦东公安分局交警支队高速大队在做好岗位执勤工作的同时,也对此次假期的排堵保障工作进行总结。
高速大队教导员朱俊直言,今年有两个举措的效果非常明显,排在首位的便是:9月30日至10月2日3天内,S20外圈华夏路进口至外环隧道段,允许货运车驶入2号客车道,过境货运车可根据交通标志借客车道通行。
朱俊说,这一举措是借鉴之前G1503郊环线推出的疏导举措。
今年五一小长假,浦东交警允许货运车驶入G1503的1号客车道,当时就大大缓解了G1503的拥堵。
今年国庆长假,在保留G1503这一举措的同时,浦东交警将货运车借道的举措扩展到了S20。
很多集卡是从洋山港过来的,他们并不走长江隧道,而是要去外环隧道,在货运车道上排队既加剧了拥堵,又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频率。”
朱俊说,允许货运车驶入2号客车道,可以快速疏导集卡等大型车,避免堵塞沿线下匝道,导致其他车辆无法驶离S20进而加剧拥堵。
目前来看,这个措施的效果比较明显,明显缩短了排队长度。”
朱俊说道。
交警释疑:隧道为什么不能堵?
在朱俊看来,缓解G40长江隧桥节假日拥堵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长江隧桥不能堵,一旦隧道和大桥堵住了,施救非常困难。
资料显示,长江隧道的设计流量为3200辆/小时,节日高峰实测车流量经常超过设计流量。
朱俊列了一个简单的算术题,以长江隧道流量达到3600辆/小时计算,3根车道平均每小时的车流量为1200辆,平均每分钟车流量为20辆。
假设说隧道内发生了一起简单的碰擦事故,撤离花了10分钟的话,发生车祸的车道就会堵住200辆车子,以每辆车的车身长度为5米计算,就会堵一公里。
这还是理论上的计算方法,现实中一旦发生车祸,至少会影响2根车道,撤离速度往往也会达到10—20分钟。如果是严重追尾,车辆无法自行撤离,需要拖车的话,那时间就更久了,拥堵必然加剧。”
朱俊说,这就是为什么隧道堵不起、不能发生车祸的原因。
但,美好的想象和真实状况之间,往往都隔着骨感的现实。
因为长江隧道入口1公里附近连续下坡,隧道入口光线逐渐由明转暗,车流量又比较高,一旦控制不好车速,急刹车很容易造成追尾。
此前曾有一个不完全统计,长江隧道入口路段约有八成的车祸发生在一号车道,而在这些车祸中,逾九成是追尾事故。
控制流量:尽量让隧道保持畅通
那么,怎么样才能尽可能避免隧道内发生车祸呢?
首先,浦东公安对容易发生车祸的隧道入口,进行了一些路政设施的针对性改进,在长江隧道进口段一公里的路面上铺设了彩色沥青路面,增加了减速线,以此来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彩色沥青路面的抓地力更牢,纵向减速线通过视觉效果的‘收窄’来提醒驾驶员注意减速。”
浦东高速大队一位一线执勤交警表示,考虑到隧道入口处发生的多起交通事故可能与该区域照明不足有关,交警部门还协调隧道管理方加装了一组灯光设施。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控制进入隧道的车流量,尽量让隧道保持畅通的状态。
今年,很多驾驶员都有这种感受,进隧道前感觉很堵,但隧道里开起来还可以。”
上述执勤交警直言,这就是因为交警部门特地减少了进入隧道的车流量,避免隧道的负载量达到饱和,避免隧道内因为车流过大引发交通事故。
隧道内车流量少了,行车比较顺畅,事故也就少了。”
上述交警解释。
记者注意到,为了便于在节假日期间调控进入隧道的流量,浦东交警专门在G1503与主线并道处安装了两组交通信号灯。
国庆长假期间,浦东公安为了确保长江隧道、五洲大道通行有序畅通,还根据G40长江隧道内的流量,在S20/内环外圈合流处、S20/五洲大道合流处、G1503/G40合流处采取信号灯灯控限流,并在高东收费站、长江隧道进口及五洲大道出城方向沿线匝道采取人工限流。
同时,在金海、杨高北、东靖、洲海等五洲大道周边地面道路实时进行路口信号灯绿信比调优,会同派出所一线综合执法警力进行指挥疏导,提升整体路网通行效能。
这些限流举措的共同目的,就是想方设法保证长江隧道的畅通。
“红波效应”:越是堵车,等红灯时间越长
实际上,崇明公安为了确保返程高峰长江桥隧的畅通,也采用类似的限流措施。
今年“五一”假期,有市民从崇明回市区时,就感觉“陈海公路越是堵车,等红灯的时间越长”。
一位一线执勤交警证实,这其实是公安交警部门有意为之,因为隧道属于特殊的封闭式交通,发生事故后赶赴现场、清障作业的速度远低于地面道路。
如果隧道内车流量处于饱和甚至超饱和状态,不但会导致车祸增多,还会造成清障速度呈几何级下降。
为实现长江隧道内车流量处于快速通行的“非饱和”状态,崇明公安交警部门采取了不同等级的处置模式。
当隧道内车流量达六成,就会用“分段控流”来控制进入高速主线车流的速度。
所谓“分段控流”,便是市民驾车时在陈海公路上感受到的“等红灯时间越来越长”。
据一位交通业内人士介绍,在城市交通中,手动干预绿灯时间以增加通过的车流量被称为“绿波效应”,在G40长江隧桥管理上则反其道采用“红波效应”:以崇明通往G40长江隧桥的主干道陈海公路为例,日常东西向绿灯时间约45秒—55秒,“红波效应”将绿灯时长降至30秒左右,以减缓进入G40沪陕高速主线的车流量。
在路面上发生事故比在长江大桥或隧道内更好处理,几年实践下来,这套方法确实非常有效。”
上述交警直言,“隧道安全畅通”在G40长江隧桥交通保障中处于优先地位,只有隧道畅通了,整个返程道路才能畅通。
排堵保畅:快速撤离,快速清障
即便做了再充分的准备,万一隧道内发生车祸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快速撤离、快速清障。
浦东交警高速大队教导员朱俊说,为了做到快速撤离、快速清障,浦东交警今年在长江隧道部署了6个“摩托小队”,协调清障施救单位投入12辆清障施救车辆组建“牵引小队”,每隔15分钟对长江隧道进行全路段不间断巡逻,快速处置长江隧道内抛锚碰擦事故。
长江隧道长8.9公里,按照50公里/小时的车速,摩托车基本上10多分钟就能走完全程。”
朱俊说,每隔15分钟投入一辆摩托车巡逻,基本保证了长江隧道内一直有摩托车不停地在巡逻。
巡逻的目的就是发现事故,快速处理,避免产生拥堵。”
朱俊说,10月5日,G40首次出现了出城堵、返程也堵的现象。
崇明交警提供的数据显示,10月5日当天,长江隧道上行(往崇明方向)车流量为47075辆,下行(往市区方向)车流量为66211辆,车流总量达到了113286辆,创隧桥开通以来新高!
这一天,浦东交警高速大队骑摩托车巡逻的交警从早晨7点上岗,一直巡逻到夜里12点才撤岗。
10月6日,长江隧道返程车流量达到了68499辆,迎来假期返程最高峰,骑摩托车巡逻的交警同样工作到深夜12点。
崇明公安为了确保返程客流平稳有序通行,也采用了同样的策略,直接在长兴岛长江隧桥管控中心设立了现场指挥部,会同路政管理及清障施救部门共同开展现场指挥调度,依托长江隧桥管控中心和高速公路视频监控,每半小时开展全覆盖视频巡逻。
同时,在G40沪陕高速下行线(往市区方向)5处“易堵点”(陈海公路进口、长兴服务区、长兴岛进口、长江隧道入口、五洲大道北侧翔殷路隧道进口)从严落实“一点一方案”,每个节点配足执勤警力、清障施救力量,发生拥堵情况后第一时间落实各项现场管控和应急处置措施。
错峰出行:8天超长假期给错峰更多选择
10月8日,国庆长假最后一天,市民李先生起了个大早,从崇明家中出发,经陈海公路、长江遂桥,一路畅通开到市区,“没想到居然完全不堵”。
崇明交警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当日长江隧道下行(往市区方向)车流量为49493辆,比10月5、6、7日每日的车流量少了近10000辆。
实际上,10月7日,崇明回市区的返程路也是一路畅通。
在分析10月7日、8日返程的“意外”畅通时,一位一线交警认为,除了此次预警到位、保障措施到位,8天超长假期叠加紧随而来的周末带来的客流分流作用也不容忽视。
实际上,仔细梳理长假8天的数据便可发现,10月3日、4日长江隧道出城和返程的客流便开始旗鼓相当了。
上述交警分析,因为去崇明短途游一般需要2—4天就够了,8天的超长假期给了市民更多的选择时间,如果请公休叠加后面的周五、周六、周日3天,错峰出行和返程的时间选择余地更大,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集中出行的压力。
据崇明交警统计,国庆长假期间,G40长江遂桥返程过程中共发生109 起事故,其中,106起事故采取“快处易赔”进行处理,“快处易赔”率超过97%。
崇明一名一线交警表示,这两年,虽然市民使用快处易赔处理事故的越来越多,但仍有很多人不会独立操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崇明交警在长江大桥上,每隔5公里设置一处执勤点,共设有3处执勤点,指导市民使用“快处易赔”处理事故,平均一个事故处理仅需5分钟。
要是驾驶员都能学会自己使用快处易赔,长江桥隧通行效率会更高。”
上述交警特别提醒,对于“车能动,人未伤”的碰擦交通事故,驾驶员可以自己通过“快处易赔”微信公众号、“交管12123”APP、“上海交警”APP进行线上处理。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倪冬 荣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