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开学,上海交大在为新生准备的大礼包中,除了精美的纪念品之外,还有一份《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指导手册》。
这是学校连续第三年为同学们准备这样一份实用的手册,今年还第一次做了英文版,让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来到交大的同学们都能顺利“入乡随俗”。
■ 英文版《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指导手册》
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学楼里,干、湿垃圾、可回收物的桶摆放在大家最顺手的位置;食堂里,老师新生餐后主动分拣干湿垃圾;校园内还特别定制了“高配置”的垃圾箱房。
为了让学生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上海交大通过率先启动“垃圾革命”三年行动计划,用“分步走”的方式,从制度、方案、人员、宣传等方面精心设计,全方位打造绿色文明的校园新风尚。
2017年12月,交大开启了校园“垃圾革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同时推进配套管理制度与硬件设施建设,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高校中最早开始实施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的学校之一。
学生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学校用心经营,不少“金点子”让垃圾分类变得简单、高效。
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的安泰经管学院,各类垃圾桶摆放的位置大有讲究。教学楼内统一规范设置垃圾投放点、严格执行投放分类,培养师生规范投放的公益责任意识和垃圾减量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交大的“高配置”垃圾箱房也让大家对扔垃圾产生全新的认识。
与常见的社区垃圾箱不同,交大特别定制的垃圾箱房配备了烟感喷淋、紫外线消杀和排风除臭系统,能有效解决细菌和气味问题,并杜绝了干垃圾引燃的安全隐患。
甚至连垃圾箱的投口也是精心定制的,各类投口数量根据产生量合理配置,湿垃圾的投口“一口双用”,特别留出了丢弃塑料袋的空间,湿垃圾破袋和干湿分离在一个投口里即可完成,解决了湿垃圾袋辗转多个投口所造成的地面潮湿脏乱等问题。
感应式清洗装置靠近湿垃圾投口设置,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妥贴关照了每天的使用行为。
在垃圾分类举措实施初期,学校选取了学生宿舍区、教学楼设置垃圾分类示范点,在行政楼、留学生宿舍楼开展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试点。配备明确指导手册、宣传标识等,便于师生参考学习。
在试点的基础上,汲取经验、改进举措,并在全校层面加以推广。规范配置各校区户外、教学及办公楼宇、学生宿舍、食堂、校园服务网点等处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实现分类设施全覆盖。通过集中收运改变收集与驳运方式,严格执行分类收集、分类驳运,各类标识清晰规范。
学生宿舍区采取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方式,投放现场安排志愿者监督指导垃圾投放,从行为引导和规范分类入手培育良好的垃圾投放习惯。
食堂还开设了“小份面”、“小份菜”窗口,各取所需,量“胃”而行。在对师生开展节粮爱粮教育的同时,也通过减少餐食浪费,从源头上减少厨余垃圾的产生。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董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