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活动“一网通办” 4个月流程缩短至10天

9月24日下午,上海市体育赛事活动“一网通办”及政策解读指导讲座在上海报业大厦举行。会议就各办赛主体所关心的指导性政策做了深刻解读,同时还全面讲解了“一网通办”体育赛事公示、查询系统的实际操作和使用。

即时答复 即时呈现
赛事公示不跨年

三个月前已经投入使用的“一网通办”赛事公示、查询系统,不仅可以实现本市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信息线上填报、发布和查询,还能实现本市赛事信息的线上调整及更新,在服务办赛主体、规范办赛意识的同时,为本市赛事分级分类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市民和各类社会主体检索查询相关赛事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
上海市社会体育(体育竞赛)管理中心副主任郑浩彬介绍,“一网通办”赛事公示、查询系统的启用,大大缩短了赛事申报的流程。“‘一网通办’改变了我们信息采集的方式,以前的赛事信息申报,是前一年的11月就启动了,但要到第二年3月份才公布。但现在10个工作日就必须反馈给办赛主体,一般来说是3-5天。”
郑浩彬称,过去的赛事信息采集、发布过程,不仅慢,而且纠结。“过去因为是手工比对,我们要自己去网站上采集、发通知下去要各单位来申报,这里面还可能存在很多的问题,然后我们再一个一个打电话去核实。因为没有平台,要通过发文的形式,在全年的赛事信息都采集完了之后统一发布,周期拖得非常长,而且周期一长这里面的信息可能又不对了,赛事信息永远是在动态变化过程当中的。但现在一是能即时答复,二是能即时呈现。”

“一站式服务”
也是“一条龙服务”

据悉,未来“一网通办”体育赛事公示、查询系统,将拓展“服务”职能,为符合要求的办赛主体开展信息咨询、培训指导、专家论证等行政服务并为其在申请赛事认证、赛事评估以及赛事扶持等方面提供便利。
“比如现在赛事已经纳入到我们的赛事体系,但在赛事落地的问题上,或者审批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会帮助他们协调相关部门,来推进赛事的落地。再比如说,他们在办赛过程中有一些需求,场地、医疗保障、宣传……可能缺少一个渠道去跟这些资源对接,我们也可以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未来通过“一网通办”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实现信息交互后,办赛主体不仅将获得更加便捷、规范的“一站式”服务,更可以获得从赛事筹备、审批到申请政府补助等各个环节、方方面面的“一条龙”服务。据悉,目前上海市社会体育(体育竞赛)管理中心正在就服务的具体项目环节做方案、列清单。

平台汇集大数据
制定决策有凭有据

讲座上,上海体育学院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青年长江学者黄海燕教授对《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国家体育总局第25号令)和《上海市体育赛事管理办法》(沪府令30号)两个政策文件进行了深度解读。黄海燕介绍,这两个《管理办法》是上海体育赛事活动开展工作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依据,而“一网通办”体育赛事公示、查询系统的开放不仅是顺应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办赛主体营商环境之举,更是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必然要求。
“一网通办平台的定位是全口径的,目前虽然仅限于在上海举办的国际级、全国性赛事,但未来是要打通专业性赛事和群众性赛事的壁垒,把全民健身项目都要纳入进来。”黄海燕认为,未来信息的采集、大数据的汇集,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竞赛表演市场主体的活动行为,以及赛事对城市的贡献,也就是我们说的“影响力”。另外,“一网通办”平台也为竞赛表演市场的规范管理,提供了大数据支撑,未来对很多赛事活动、赛事主体可以有信用评级:信用评级高的免检,比较低的重点加强管理。“这个平台一旦建立,一方面可以规范市场,一方面可以节约管理成本。”
郑浩彬表示,未来一旦有足够多的赛事汇集到“一网通办”平台,所采集到的数据一定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通过数据的沉淀、分析、运用,为赛事管理提供更多依据,帮助监管部门对赛事的发展、包括整个竞赛表演也的发展方向进行判断,以及对监管的具体标准、方式进行完善和优化,同时也帮助监管部门对赛事服务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预判、对今后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个能够量化的依据。而这些,就是“一网通办”平台最大的价值。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王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