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同过倒计时!为健康保驾护航,“防护18问”赶紧收好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过”,面对即将来临的假期,相信大家都已早早做好了休闲计划目前正处于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压力仍然存在同时,夏秋之交的季节特点,既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与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风险,又存在登革热、食源性疾病等疾病的威胁

不管外出旅行、聚会还是居家休息,都要做到放假防护两不误。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大家送上防护18为假期健康保驾护航!

1十一长假可以外出旅行吗

答:当前仍处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时期,尽量避免非必要的跨境如条件许可,可正常安排国内旅行,严格服从旅行目的地新冠防控工作的有关要求。

2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乘坐飞机、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要全程佩戴口罩,并配合、遵守交通部门采取的各项防控措施和要求尽量少触碰公共物品勤洗双手,也可使用免洗消毒保持手卫生。

3景点游玩应如何做到科学防护

答:提早了解景区限流、预约等资讯,准备好健康码;尽量选择线上购票、扫码支付等非接触购票和支付方式玩时勤洗手,不用脏手触摸眼口鼻;随身携带口罩,相对封闭空间和人员密集场所自觉佩戴注意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4若在旅行中出现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该如何处理

答:如旅途过程中出现发热、咳嗽不适症状,应立即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及时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

5旅行归来后,还需要注意什么吗?

答:保存好各类行程票据和电子消费记录以备查询、追溯回沪后做好个人健康监测,自主健康观察时间为14天期间一旦出现发热、咳嗽不适症状及时至附近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

6参加聚餐聚会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答:牢记个人卫生,勤洗双;注意保持社交距离,避免大声喧哗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避免暴饮暴食,做到饮食有度;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

7在餐厅用餐,需采取哪些防护措施?

答:选择间距较大、通风较好的位置落座;二人以上合餐时应使用公筷公勺建议采用非接触式的电子化支付方式。

8趁着假期想来一次卫生大扫除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答:清理室内外各种杂物,清除各种积水和积水容器检查地漏,确保存水弯功能正常换洗晾晒被褥和枕头等;门把手、开关、遥控器等常用物品可用75%酒精棉球或消毒湿巾进行擦拭消毒

9居家时多久需要开窗通风一次

答:开窗通风是降低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感染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温度适宜或条件允许时可保持开窗通风建议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以上;通风时可打开家中距离最远的窗户或门,让流动的空气穿过整个房间,确保室内外空气充分流通和交换

10十月份的天气,还需要防范登革热吗?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全身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通常在夏秋季高发。目前仍处于登革热的发季节,若去东南亚等热带、亚热带地区旅行更要引起重视,做好防蚊虫叮咬措施。

11如何预防被蚊虫叮咬

答:入住酒店或居室可启用纱门纱窗或关闭门窗睡觉可使用蚊帐,这是酒店或家庭防蚊的首选;到户外蚊子较多的地方活动时,应尽量穿长袖长裤,外露的皮肤,喷涂预防蚊虫叮咬

12被蚊虫叮咬后,该怎么处理

答:不要乱抓,可外用清凉油、风油精、炉甘石洗剂,均有止痒效果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外出史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13假期里应注意哪些食品安全问题

答:通过正规渠道采购食品,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食材;生熟要分开接触生鲜食材前后要洗手;海鲜水产和肉蛋类食物一定要烧熟煮透,不食用野味;水果尽量削皮,蔬菜避免生吃

14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根据不同的致病因素可分为微生物、化学污染物、动植物天然毒素等。假期期间,一些地区气温仍较高、湿度大,适宜微生物增殖,且旅途中人们的生活规律被打破,免疫力下降等原因,易发生微生物食源性疾病。

15旅行在外,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答: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就餐;注意饮食卫生,不吃未煮熟的食物,不喝生水若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应及时就诊。

16假期全程宅在家里,这样总没问题了吧?

答:居家休闲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要“静动结合”。在这秋高气爽的天气里,不妨利用难得的假期,选择一些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适当的运动量,出出汗,减掉小肚假期中也要保持规律作息,牢记熬夜追剧伤身避免暴饮暴食,注意营养均衡

17运动应注意什么

答: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运动方式,如健步走、慢跑、广播操、羽毛球、八段锦等;穿着合适的服装鞋袜运动前热身,运动后要拉伸及时补水

18不小心扭伤脚踝如何应对

答:脚踝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尽早进行冷敷,并抬高患肢;切忌立即进行热敷、盲目揉搓或使用活血化瘀药物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