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有这样六个突破口

当前,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深刻改变网络传播格局,媒体融合又到了一个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

在9月27日下午举行的“2020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内容论坛上,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谈到,后疫情时代,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至少有六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线上消费成为新潮流。疫情发生以来,“宅”在家中的消费者将更多注意力转向线上。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驱动下,从线上订餐到线上问诊,从“云课堂”到“云会议”,线上“消费”呈现井喷式增长。后疫情时代,人们的线上消费习惯和偏好将会留存下来,信息获取、传播的方式也将进一步发生变革。新媒体正从单纯发布资讯的平台,变为集多种线上消费场景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二是移动直播迸发新活力。如今,越来越多人在闲暇放松时,会打开手机,一个接一个地刷短视频,“欲罢不能”。短视频或许只是可视化的一个开端,伴随技术的发展,未来将呈现更丰富的视频传播形态。5G等新技术将逐步解除网速的限制,并进一步优化视频的音画效果,提升用户的视听体验。慢直播、直播带货、沉浸式直播等新的直播形态吸引了众多网民,让移动直播呈现出再一次快速发展的态势。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时的网友“云监工”,到为珠峰“量身高”期间的“云端赏珠峰”,移动直播全世界、全天候、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将不断满足用户对现场感、沉浸感、互动性的需求,让用户成为重大事件的参与者、重要时刻的见证人。

三是媒体边界极大拓展,“新闻+服务”成为趋势。媒体跟用户之间既是信息传播共同体、价值判断的共同体、情感交互的共同体,还是利益连接的共同体,这就要求生产传播既要在信息、情感、观点上努力,还要在服务上使劲。具备了信息含量,才有生命力;具备了情感含量,才有感染力;具备了价值含量,才有引导力;具备了服务质量,才有影响力。这次疫情防控,很多主流媒体持续通过提供垂直化、人性化、下沉化的服务去延伸内容供给。未来,媒体的发展势必将突破较为单一的信息传播功能,向服务功能极大延伸。

四是平台化加速发展,用户深度参与生产和传播。谁拥有了平台,谁就能占有了内容、吸引住了用户。作为主流媒体,要善于借力,用好既有平台赢得用户,更要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平台。从简单交互,到深度参与,直至出现像微博、微信、抖音、快手这样几乎完全由用户提供内容的平台,用户与媒体的角色定位,已经不仅仅是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还是合作关系。相信从用户的多维需求出发,让用户直接参与到内容生产和传播中来,构建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容生态,媒体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五是技术变革成为融合发展的最大驱动力。技术是媒体融合的发动机。主流媒体要生存发展,必须用技术驱动融合,用技术撬动发展。对媒体而言,技术创新却恰恰是最大的短板。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技术变革,推动新闻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借助算法实现精准传播,已成为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的重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谁掌握了技术,谁就赢得了发展优势;谁忽视了技术,谁就会被时代抛弃。

六是资本层面的融合将助推媒体变革。兴办移动互联网媒体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尤其是商业互联网平台都有海量风险投资和证券市场支持,相比之下,主流媒体的资金储备不足,完全靠财政支持也不具备可持续性。可以说,无法在资本层面进行突破,媒体融合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过去几年,很多主流媒体探索实行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积极稳妥对接资本市场,获得了新的发展活力。从资本层面推动机制变革,无疑是媒体融合的一条路径。需要明确的是,资本层面的融合是手段不是目的,党管媒体、舆论导向的原则是必须恪守的底线。对资本市场,既要引来活水,也要修好渠、筑好坝,确保在政策和法律的边界内进行。

有人说,疫情之后,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的世界。对主流媒体而言,在各种不确定性中,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融合发展浩荡向前的潮流。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