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辽南皮影戏走进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由大连博物馆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灯影的魅力——大连博物馆藏辽南皮影艺术展》9月25日至12月6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西楼第三展厅举办。此次展览分为“概说皮影戏”、“辽南皮影造型”、“传统辽南皮影戏影卷”、“辽南皮影的制作与表演”四大部分。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傀儡戏的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刻成人物、动物等表现对象,通过艺人操作将其剪影映衬于隔亮布上,配以说唱来表达剧情的戏曲形式。

辽南皮影戏是中国北方皮影戏的重要分支,明朝万历年间由陕西戍边官兵传入,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清朝嘉庆年间,河北滦州皮影艺人进入东北,皮影戏开始活跃繁荣,慢慢形成了辽南皮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造型艺术、表演技巧、唱词唱腔、传统剧目创作等方面都别具特色。

此次展览展出大连博物馆藏近现代皮影原件及表演乐器、灯具、唱本等藏品50余件(套)。陕西皮影《水漫金山》、山西皮影《钟馗打鬼》、天津皮影《穆桂英招亲》,皮影戏影卷《蝴蝶杯》、《金玉缘》等作品精彩动人。

辽南皮影制作工艺复杂,一般包括刮皮、浆皮、选皮、描样、雕刻、上色、罩油、组装八个步骤。经过复杂工艺雕簇而成的皮影工艺精湛、色彩艳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

辽南皮影的表演可谓“三尺生绡作戏台”、“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表演简便易行,其舞台面积仅3平方米左右,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六七人的皮影班子——拿影人、耍影人、司鼓、琴师各司其职,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演绎狐鬼神仙、歌颂帝王将相、赞美爱情生活、宣扬忠臣良将。辽南皮影唱词形式多样,词句工整对仗,富于节奏和韵律。辽南皮影为板腔体唱腔,大嗓粗犷、豪放;小嗓阴柔、甜脆;阴阳嗓滑稽、幽默,准确把握了剧情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辽南皮影植根于民间文化土壤,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奇葩,也对民间美术、音乐、舞蹈、说唱等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2006年,作为辽南皮影戏重要代表的复州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复州皮影戏又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次展览的举办,将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宣传和传承意识,让更多观众领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