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与“机”并存的时代,网络媒体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和使命

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媒体传播方式几经变革,主体多元分散、渠道多样智能、传播多径迅捷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这是一个“危”与“机”并存的时代:顺势而为,就能挺立于时代的潮头;错失良机,只能沦为业界的看客。

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网络媒体如何更好地承担责任和使命?在今天(9月27日)举行的2020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海外版编辑部总编辑王慧敏谈了自己的看法。

在打造“信”字上下功夫,才能赢得读者

王慧敏认为,网络媒体首先要保持“沉下去”的定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阅读越来越便捷,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有人形容“量大管饱”。不过也有受众认为,网上真正值得“咂摸”的东西并不是很多。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追求“闹点”而忘了“重点”。不少媒体为吸引受众,恣意随“闹点”起舞。不过,“闹”过之后,又给受众留下了什么?作为媒体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在“三贴近”的契合点上做文章,才是重点。

二是追求“流量”而忘了“质量”。在传播分众化和媒介细分化的今天,网络媒体追求点击量本无可厚非。但不能因此成为新闻快餐的“拼接手”和“标题党”。失去了质量的新闻作品,不是易碎品又能是什么。

三是追求“速度”而忘了“深度”。时效性固然重要,但片面追求速度,带来的必然是“雨过地皮湿”。要写出“内行不觉浅、外行不觉深”的新闻,唯有脚上沾满泥土。

内容是王道——这是新闻行里颠扑不灭的真理。无论什么样的传播形式,离开了吸引受众的传播内容,都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为博取眼球而失真失向,笔头必然失准失范,带给受众的只能是失信失望。

王慧敏强调,要想赢得读者,就必须在打造“信”字上下功夫,以精对新、以深对浅、以准对快、以稳对变。只要做到了“精”“深”“准”“稳”,媒体的信誉自然会来。

用主流价值驾驭先进技术,用更好的服务凝聚受众

网络媒体要提升“融进去”的功力,是王慧敏谈到的第二点。互联网发展至今,网络空间,不独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也是国家凝聚共识的空间。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是网络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发力?王慧敏认为,一是用主流价值驾驭先进技术。如今,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在“算法时代”,不少平台片面迎合受众喜好,过于注重受众想看什么,而不注重社会导向功能,久而久之,受众身上的“正能量”就难免褪色、掉色。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切记:传媒的技术形态可以变,而引导人、教育人的职责不能变。

二是用更好的服务凝聚受众。“人找信息”的时代已成过去,“信息找人”的时代已经到来。媒体功能已经不只是提供信息,而是成为一个集信息传播、社交网络、政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服务平台”。只有用服务“黏”住用户,才能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提升国际传播竞争力,真正讲好中国故事

网络媒体要夯实“走出去”的实力,是王慧敏谈到的第三点。中国已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全世界都在聚焦中国。以网为媒,联接中外,成为网络媒体在新形势下的一大任务。眼下的中国,并不缺乏搭建国际化网络平台的技术和能力,但是,在真正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深刻把握外宣规律,切实提升国际传播竞争力,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