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首届外滩大会将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盛大开幕,上海银行在开幕当天下午举办了主题为“数字金融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专属分论坛。上海银行副行长施红敏、蚂蚁集团智能科技副总裁林逸飞、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虞晶怡等嘉宾出席了论坛。
在论坛上,上海银行副行长施红敏表示,数字金融时代,银行业的发展,既要创新“变革的思维”,更应坚持“不变的底线”。
数字金融赋能下的银行业,应该为城市发展带来积极而重大的影响。银行正通过数字金融为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便利。比如上海银行是上海市一网通办项目的清算银行,为十多个公共事业单位提供清算和结算服务。过去到网点办业务,必须要带上身份证,但如今上海市民在上海银行任何一个网点都可以用电子亮证代替实体证件。
数字金融也推动银行延伸服务的深度。上海银行的创新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去年打造了魔镜的智能风控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手段缓解了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不敢贷,不愿贷的痛点,此外,上海银行云网点项目荣获了IDC技术应用场景创新大的拉开奖,这个项目利用远程视频,5G通信,创新服务模式,大大解放了网点的生产力。
关于数字金融浪潮下银行业变和不变的问题,施红敏表示,数字金融改变的是金融的业态,不变是金融的本质。数字金融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发挥其数据和科技的优势,拓展了银行各类服务的普惠面,对个人客户来说,千人千面的差异化服务更加精准和友好。对企业来说,针对不同的资金需求,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有利于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另一方面,因为数字金融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也让网络数据和新技术方面的风险和传统风险叠加,给监管部门和银行带来全新的挑战。
正是数字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行业有了大变革、大转型、大融合和大创新,重塑了银行业的竞争态势,但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永远不会改变。
施红敏还表示,在这样一个数字金融的时代,银行业更应该发挥其社会性的一面,应用数字金融创新手段,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助力实现美好生活。
随后虞晶怡和林逸飞也分别讲解了数字资产的内涵和蚂蚁集团在金融普惠和区块链的尝试。
紧接着进行的在《第一声音—上海银行会客厅》圆桌沙龙中,蚂蚁集团金融机构战略合作部总经理祖国明、哈啰出行联合创始人李开逐、商汤科技战略拓展部副总裁周海文、上海银行零售业务部总经理杨嵘、上海银行信息技术部总经理曹广智等嘉宾参加了交流。圆桌沙龙围绕数字化新生态下的金融服务展开了讨论。
杨嵘表示,金融科技的变化和推进,让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边界进一步扩大。在过去几年里面,上海银行在科创金融,普惠金融,服务民生方面都有很多的实践。现在投资、理财、结算等业务基本能在手机银行上全部实现。而上海银行的业务还和汽车、交通、医疗、社区等场景都产生联系,通过这样场景的结合,创造更多的产品服务于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线下往线上转,线上也要赋能和连接线下的各行各业,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线上和线下的融合。而数字化转型是没有止境的,在这个过程中智能技术不断推进,我们的服务和产品也会继续迭代升级。
曹广智表示,从技术角度来讲,这一轮金融科技的技术,一个是IT,一个是数字,还有就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比如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技术都在上海银行的手机银行端上线了,关于听说读写自然语言的技术在小范围内测试,年内也会大规模的应用。未来我们会进一步加大金融科技创新力度,通过金融服务迭代让整个民众的生活在数字化过程中更便捷。
祖国明表示,所谓的数字金融背后的逻辑就是把服务和金融融合在一起,比如共享单车可以攒蚂蚁的绿色出行能量,同时获得更好的信用。我们跟银行合作后,把这些信用数据变成金融底层风控数据因子的一部分。最终我们真正达到了数字金融与场景结合,让大家享受更好的便利。
李开逐表示,我们看到业务变得更丰富,但内核是不变的,都想为更多人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普惠服务。不管是数字金融还是出行,都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普惠。现在出行业务能够蓬勃发展,其实背后也受惠于数字金融的发展。
周海文表示:这过去几年中我们会发现,金融行业是科技能力相对较强的行业,有更多搭建模型的能力,通过商汤平台做训练,越来越多企业会把AI的能力和行业结合起来。
科技金融的发展,对银企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科技金融的助力下,双方凭借各自优势,联手发挥1+1>2的效应,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商依琳 赵智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