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4日)复旦大学公布了2020年度“复旦—中植科学奖”评奖理事会决议,评出的三位获奖者分别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Sir Michael V. Berry、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Charles L. Kane和中国清华大学教授Qikun Xue (薛其坤)。
Sir Michael V. Berry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理论物理,包括物理渐进,量子混沌和半经典力学。他因提出了贝里相位而闻名。贝里相位是经典或量子系统在经历绝热循环过程中获得的几何相位,与拓扑物态息息相关。贝里相位的提出是量子力学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对于完善量子力学理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Sir Michael V. Berry
Charles L. Kane的研究方向是凝聚态体系中的量子理论,包括介观物理学,拓扑电子学,强关联电子体系,无序电子体系,量子场论和量子多体理论。他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与许多与拓扑绝缘体相关的关键理论,包括和合作者一起预测了二维体系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也就是拓扑绝缘态;将拓扑绝缘体的理论从二维体系拓展至三维体系;以及预言了凝聚态体系中的马约拉费米子,或可用于实现拓扑量子计算。他的贡献促使了拓扑绝缘体研究领域的诞生并推动了该领域的蓬勃发展。
↑Charles L. Kane
薛其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量子态和高温超导电性等。薛其坤长期从事超薄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制备、表征和物理性能的研究,是高质量拓扑绝缘体薄膜制备的先驱。他在拓扑领域最著名的贡献是首次在实验上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薛其坤
“复旦—中植科学奖”由复旦大学和中植企业集团于2015年合作设立,用以表彰在数学、物理和生物医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全球科学家。
今年的“复旦—中植科学奖”是第五届,授予物理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每位获奖者将获得证书与奖杯,并共享由中植企业集团捐赠的税前3,000,000人民币奖金。今年的颁奖典礼将于2020年12月13日在上海举行,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外获奖人或需线上出席颁奖典礼。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首届“复旦—中植科学奖”获奖者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和本庶佑(Tasuku Honjo)因“对肿瘤负性免疫调节的抑制治疗方法”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9月,第二届“复旦—中植科学奖”授予在引力波领域做出突出科学贡献的三位科学家,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Thorne)、巴里·巴里什(Barry Barish),三位科学家同年10月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庞菁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