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课成为教育新常态,是喜是忧?听听教育专家怎么说

疫情发生后的网课时代,正悄然改变着教育教学的传统格局,线上教学会不会成为变相追求升学率的工具?网课时代的教学评价怎样才更合理?

刚过去的这个双休日,“对话世界,连接未来”2020首届金茂未来教育论坛在沪举行,全国知名公办中学及国际化学校的校长们、中国教育学会、上海教育学会、上海民办教育协会等负责人,从多元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有校长担心在线教学成为双刃剑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全国中小学生迎来了在线教学的网课时代。

线上教学虽然提供了许多便利,但因为也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

上海市西中学董君武校长就坦言,早在寒假全国各地在做线上教学准备时,他就有过隐忧,“我很担心线上教学将异化为追求升学率的工具,成为365天学生无休息学习的开端”。

董君武表示,不排除全国各地有学校以线上教学的名义,暑假双休日都在开展线上教学的可能性。

在他看来,上海基础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不断强调坚决禁止利用寒暑假、双休日补课,20多年来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我相信个性化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线上教学可以服务于应试教育,更可以真正成为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手段,让学生学得更加美好,成为自己。”

董君武表示,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革新的今天,教育从业者要思考一个问题,除了这些硬技术之外,教育还有软技术:“你怎样跟学生交流,你怎样观察学生的神态,你怎样判断学生这节课学得好不好。你观察学生思维构成中间发现问题在哪里,这些目前机器人还替代不了,这恰恰是教育者的专业技术。”

董君武认为,在面向未来专业构成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人工智能这些硬技术在教育变革中间的作用,也要由此进一步深化研究教育作为专业承载的软技术发展。

“不能把线下的教学完全搬到线上”

董君武的观点也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任王淑艳的认同。

王淑艳表示,疫情期间,该校进行线上教学时,做了比较人性化的规定。比如,当发现孩子在电脑前面时间较长、眼睛难受时,就把课程长度缩短;而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还是有些不适应时,该校又把一周五天的上课时间改成每周有一天自主学习日,就叫“无屏幕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

当外教陆续回到学校后,线上线下授课同步进行,学生满足回到学校愿望,外教在大屏幕上跟同学进行互动,大家发现,很多有创造力的教学方式出现了。

比如线上授课跟学生互动,老师黑板上讲,同学们小组讨论都在一起进行,“这很奇妙,未来是一种常态,也有可能是一种状态,在于学校这种思维的改变,不能把线下的教学完全搬到线上,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这个过程应该有很多创新的地方。”

前沿方式成为教育新常态

原本很前沿的在线教学,经过疫情的网课时代后成了新常态,那么,到底有哪些新常态呢?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主任张治表示,未来的教育将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同时并存、互为补助的融合式教育模式,成为一个新平台;其次,基本知识的传授,将可能会逐步被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网上平台替代;第三,课堂将会成为应用互动体验和探究学习方式、促进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场所,从而具有网络系统和不可替代的功能;另外,学习将会打通课内、课外、课前、课后、课后,以及面对面和网络,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他坦言,疫情后的网课时代,也让教育新模式变得越发清晰:“构建进入互联网的个性化教育新模式;利用技术来发展学生面向21世纪能力的学习新方式,包括批判与思维、团队合作、创造力和问题解决,不能仅仅靠讲授,不是仅仅靠课堂,而是利用技术;同时,学会用经验说话转教,用数据说话,从而增强对于教学行为进行分析、诊断和干预的平台。这三个教育改革方向也越来越清晰。”

在张治看来,因为有了微视频教学资源、体验式学习、游戏化学习、翻转课堂、自身的学习以及探究的学习,从而让学习的体验和经历更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技术不仅能提供更个性的教育内容,而且可以实现更加精准、更加耐心的导学,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流程再造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对此,金茂学校总校长兼金茂教育研究院院长程红兵校长也表示认同,“智能技术的发展,要把人的主体摆在第一位,否则会带来新的问题”。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