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李晓丹
70岁高龄伴有心脏疾病,他却喜爱走路,每天走路3万余步就如家常便饭一样。正如做科研,他需要走过一个个现场,攻克一个个难题,带着使命和热爱!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孔海南,在过去近20年里,平均每年超过200天和团队待在云南大理洱海边的研究站里不断攻关,终让曾因过度开发而污染严重的洱海重现昔日大理“母亲湖”的风采。日前,孔海南荣获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名字有“海”注定与水结缘
“名字里带个‘海’字,大半辈子就注定要和水打交道了。我们要用三十年的时间,还洱海一个更好的生态。”这是孔海南的誓言。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长期污染导致湖水富营养化,洱海两次大规模暴发藻华,水质从接近可直接饮用的国家地表水标准二类迅速下降,湖边百姓坐在家中都能闻到随风飘来的臭味。洱海水环境恶化引起国家高度关注,洱海保护被纳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那一年,58岁的孔海南不顾心脏疾病毅然前往洱海,依靠多年的实践经验,把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的重任挑在肩上。
“我们发现洱海曾经沿湖绝大多数村落或是旅游场所几乎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这是洱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孔海南将土壤净化槽技术带去洱海,这套污水处理系统每天能处理污水250吨。
在洱海项目实施的多年时间内,孔海南每年在上海家中只有不到一个月,“在洱海,我会自己做低盐清淡的三餐饮食,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率;随身带有心脏节律监视器与袖珍心电图机,以防万一。”孔海南谈到项目进入验收阶段的2012年,他的心脏病几乎每周发作,但他一直坚持到当年9月项目验收结束,才紧急回到上海连续进行了两次较大的心脏手术。
在孔海南团队多年努力下,洱海水质由浊变清,连续多年保持在国家二类水质标准。他作为课题负责人,连续承担了我国的十五、十一五及十二五计划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团队用10年积累、5年实践、3年攻坚,让曾被过度开发、不堪重负的美丽洱海,逐步重现了昔日大理“母亲湖”的风采。洱海治理成果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已被全国人大环资委在《人民日报》公开称为“全国湖泊治理的生态样本”。
“下一阶段的治理目标是要回到洱海原初生态,可能还要十年。”孔海南说洱海还有很多年轻的“护海者”,他们会更能干。
日行3万步走遍周边每个村
“我大学是在同济医科大学读环境医学,记忆犹新的是毕业前的一项课题研究,帮助我确定了湖泊治理的职业方向。”
孔海南坦言,年轻时他也像现在的大学生一样会面对毕业的彷徨,其实只要自己的人生设计和祖国需求、民族发展联系在一起,一辈子都不会后悔。
“毕业前的一年,我的研究课题是国内某一个大型湖泊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湖泊流域,有一个大型化工企业,每年排出大量农药和废水到湖泊,20多年,这个工厂利用湖泊作为工业废水的处理设施,附近居民患癌的机率比普通人高出10倍,湖里的鸭子也都变型了。”
这让孔海南感到震撼和痛心,也让他下定决心用一生研究湖泊污染问题,而洱海就几乎让他付出了半生。
接项目以来,洱海水质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孔海南的心。日均3万步,他走遍了洱海周边每个村落、每条河流,带领团队在野外采集样品,分析水质指标。在孔海南看来,做实验,是每天洱海水质监测的必修课。“每天早上8点半出海后,到下午4点半34个采样点必须全部走完。”
“我今年70岁了,年底就要正式退休,将从教学及科研的一线退下来。每天还会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平均3天就要‘飞’个来回,处理洱海项目。”孔海南笑着告诉记者,因为频繁的飞行次数,他还积累了一张飞行90次才可得的东航白金卡和另一航空公司金卡。
谈及爱好,孔海南毫不犹豫的说,“走路啊!”他每天走路平均超过3万步,这是他的强项,就在前几天,孔海南在朋友圈展示了他的运动成绩:“今日步数,41824步!”70岁的老人家一天走了31.7公里,很多正值盛年的年轻人恐怕也很难做到。
“我很愿意到野外、广阔的地方走走,一方面是职业使然,搞现场工作者的都要这样走出来,沿着湖,边走边采样。不过,这也是爱好,走路能让人心情舒畅,看看风景挺好。”
“退休后,虽然要从一线退下,但我想我对科研的探索会像走路爱好一样,永不止步。”孔海南如是说。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