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俊靖,五里桥街道城管中队的一名执法办案人员。曾经的他在街道绿化市容管理所任职,三年前,他“摇身一变”通过专项招录考试来到了城管执法的第一线,经过三年时间的学习与积累,如今已成为了城管系统里的“办案能手”。
还记得刚加入城管队伍时,一片全新的执法环境,对于倪俊靖来说无疑是个新的挑战。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满足不断提高的办案要求,他时刻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库”,刻苦学习相关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一开始,他总是随身带着一本记录相关法律法规的小手册,手册的两边被分门别类地贴上标签,页脚也早已被翻得翘起,这是倪俊靖的“法宝”,每天他都要翻来记一记。虽然从事城管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凭着爱学习、肯钻研的劲儿,他很快就适应了角色的转变。
从年初至今,他已在12345和12319平台上接收案件共234件。每一个案件的查办都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每一次办案的过程都让倪俊靖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针对居民投诉,他总是和执法办案团队对城区开展地毯式摸排,查找线索、搜集证据,一一登记在案,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今年4月开始,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稳中向好,企业、工地等陆续复工复产。一次,有位居民投诉称打浦路一处工地噪音扰民。接到投诉后,倪俊靖立即前往现场查看,但当时并未有噪音发生,与此同时,细心的他发现工地有扬尘污染问题。于是,他及时改变办案思路,加大外围走访取证力度,固定有效证据、收集间接证据,从扬尘治理的角度出发,约谈工地负责人。约谈过程中,“顺带”与当事人规范施工时间,减少噪音,最终用曲线化的手段解决了居民投诉问题,得到了居民的好评。
以往,很多人说起城管工作都是“冲冲摊头、数数砖头”。但如今随着环境的变化、体制的变革等一系列因素,城管的工作也逐渐由“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工作转型,从“粗放型”向“人情味”转变,违法人员与城管不再是对立面,而是可以和谐共处。在每一次办案过程中,倪俊靖都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原则,尽量在情、理、法之间,找到最佳的连接点,让群众感到满意。今年5月,有居委向倪俊靖反映,打浦路某小区的一套房屋存在涉嫌群租的违法行为。于是他立即与居委干部赶到现场走访检查,确认群租情况属实。当时承租人均为“众包”的快递员、外卖员,人员流动较大且较杂,存在安全隐患。然而群租整治工作是一场长久的拉锯战,回潮现象时有发生。为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倪俊靖多次走访社区、物业,并联系在外地的房屋产权人,取得了充分证据、确定违法事实,认定了刘某为主要责任人。但在案件执行阶段,刘某突然离沪返回老家,手机也停机了,给办案又增加了难度。因为其在沪期间既没有固定住处又是自由职业者,于是倪俊靖便想方设法通过微信联系上刘某,从思想上入手,向其讲法规、讲道理,最终使其配合工作、心服口服地接受处罚。然而,刘某又提出自己经济困难一时无法缴纳罚款,得知情况后,倪俊靖上报领导,在征得同意后帮其申请延期缴纳,这让刘某深受感动,当即便手写了一份承诺书,8月31日一早,便按照约定时间缴纳了罚款。历经102天,该案办结。成熟灵活的沟通技巧、规范得当的处理应对,让倪俊靖一次次破解了困局,侦办了案件。
“心中守法、眼见为法、脑可量法、口能说法”。短短四句话,却是倪俊靖在执法过程中一直坚持的行为准则。虽然在城市管理执法中,会面临很多困难和阻力,但他始终把好心中的一杆秤,用温情温暖了人心,既带来日常城市管理的有序、和谐,也实现了城管、群众之间的互信、温情。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方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