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新片《信条》正式上映,影片讲述信条组织逆转时空、拯救世界的故事。作为诺兰的第11部长片,《信条》再次将“时空逆转”的概念贯彻到底,并玩出新的高度:子弹从弹孔飞回枪膛、车倒着翻滚回正、爆炸可以正逆双向爆破、分别来自正逆时空的自己对打….各种“反物理、反时间”的视觉奇观轮番登场,让观众看了直呼过瘾。
作为实拍狂魔,诺兰拍摄电影“不用特效、坚持实拍”的风格,已经坚持贯彻10余年了。影片中所呈现的诸多现实中这些不可能实现的“逆向镜头”,其实都是由真实特殊手法,实景拍摄呈现。今天周到君就来带大家一起盘一盘《信条》里的那些“逆向名场面”,看看诺兰究竟是怎么完成这一系列“逆向拍摄”的……↓
电影中最刺激的,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场面莫过于汽车高速上逆行追逐的戏份,既有正向空间的前行,也有逆向空间的交叠。很多人都以为这些镜头是倒放的,因为首先逆向开车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次电影中逆行汽车行驶的速度还很快,一般人是无法完成的,但实际上这一部分却都是实拍。
这段戏发生在塔林市中心的繁忙高速公路上,为了拍摄这场戏,剧组将一段8公里长的高速公路暂停通车三周。虽然演员有驾驶汽车的能力,但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剧组还是专门组建了一支来自洛杉矶的顶级车手组成的核心团队,共计20人,并由他们来完成开车逆行的高难度动作。据介绍,特技驾驶员是被安排在安装于车顶或隐藏于车内某处的吊舱内的,因此整个画面看起来好像是演员在驾驶,但实际上却是特技驾驶员在操控。
特效总监科特尔表示:“测试一开始我们就坚信,若汽车逆向行驶,那将是一辆每小时可行驶50或60英里的真实汽车。这个无法造假。并且经过一些训练,我们成功了。”
发生在奥斯陆机场里的男主角与自己正反相交的打斗戏,饰演反向角色的动作演员是要直接“反着”打的,而不是把他们正向正常打斗的戏份进行简单的倒放达到的效果。
主演约翰·大卫·华盛顿表示:“从来没有人打出过逆向的一拳,真的很艰难,所以也特别令人兴奋,我们从未见过这样的打斗招式。”团队中的动作团队和演员们需要反复编排和练习一些很“逆向”动作戏,并且因为剧情原因,演员们都是正着拍一遍,反着也要拍一遍,再进行组合剪辑。“这些特技演员入行多年,他们也得边学边做,这是其中最有趣的挑战。”
在文戏方面,拍摄起来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信条》中有一段在正向空间里的角色听逆向角色说话的戏份,影片中展现的效果听起来像是说话倒放,但实际上演员们是真的学了倒着说话的。这里的倒着说话并不是像我们平时玩的游戏那样,只需要把每句话每个字的顺序颠倒过来,真正的倒着说话两个词的元辅音序被全部打乱,听着会杂乱无章。要练习片中那样流利地倒着说话,必须是先正常说出台词然后倒放,演员靠听倒放的台词进行练习。
据说,男主角约翰·大卫·华盛顿就苦学了一个月才逐渐掌握这项技能。而演反派的肯尼斯·布拉纳貌似只练了三天,就说得贼溜。
众所周知,诺兰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细节控,除了那些显而易见的镜头追求精益求精外,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小细节,诺兰也将其掌控的非常到位。即便是没有人的外景戏,诺兰也没有直接采用倒放草草了事。
影片中发生在逆世界里大船在海中行驶的镜头,仔细观察会发现,在船头从上往下拍船劈开的海浪,浪花竟也是倒着走的。这个镜头得来十分复杂,剧组在一艘破冰船的船头建立了轨道,把摄影机固定在一根棍子进行运作拍摄,从而最终完成了这个镜头。这也是这次《信条》中诺兰的得意镜头之一。
诺兰导演的拍片理念不仅仅是讲故事,更要创造观影体验,因此他的作品大多镜头都采用实拍的方式进行,《信条》这部电影平均每拍三分钟就要用掉一盘轮胎大小的胶卷。唯一不同于以往的是,《信条》这部电影不仅要做到“什么都要实拍”,这次更是要做到“什么都要反着实拍”。这些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画面,诺兰都一一将其转变为现实场景。
据悉,《信条》在国内周末三天票房超过2亿,这也是诺兰在国内公映的电影中首映周末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陆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