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7日),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发布讣告,我国著名的国际私法学者,东京审判中方代表团全程亲历者,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资深教授高文彬先生,于2020年9月7日3时10分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98岁,遵照亲属意愿并考虑当前疫情防控情况,高文彬先生丧事一切从简。
高文彬教授,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原上海海运学院法律系)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国际私法学者,东京大审判中方代表团唯一健在的全程亲历者,他是权威法学词典《元照英美法词典》的编撰者,享誉学界,为后学所景仰。
高文彬教授一生的传奇经历,曾经受到过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众多媒体的广泛报道。在面对前来采访的中央电视台记者时,高老一如既往地谦逊低调,他说:“我这一生大概就这样两件事情:一时东京审判;一是大词典”。无论是大审判,还是大词典,高老的一生都与法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高文彬先生于1922年12月出生在上海的一户普通家庭,中学就读于东吴大学吴淞附属中学。毕业后,他考取了当时国内法学教育领域首屈一指的东吴大学法学院学习。当时,正值日寇侵华,日军在占领区的倒行逆施,极大地干扰了东吴大学师生的正常教学活动。学校被迫几度搬迁,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国家民族深重的灾难,日军残忍的暴行,在年轻的高文彬心中激起了巨大的爱国热情。大学四年,他忘我地投入学习,掌握了较高的外语能力和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
1946年5月,刚从东吴大学毕业的高文彬作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向哲浚的翻译和助手一同参加东京审判。为了帮助祖国和人民伸张正义,让日本战犯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参加东京审判的岁月里,高文彬和他的同仁们一道,夜以继日地工作,搜寻日本战犯的罪证。最终,在中方代表团全体成员的努力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宣判全体日本战犯有罪,并判决7名甲级战犯死刑。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高文彬先生进入上海市军管会外事处工作。1952年,受历史问题等牵连后在江西某农场留场就业。即便是在这段艰难的岁月中,高文彬依然不放弃阅读和学习,坚持做英文笔记。1979年,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东吴校友、上海海运学院海商法教研室主任魏文达教授等人的牵线搭桥下,高文彬进入上海海运学院海商法教研室,主要从事国际私法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1997年,业已退休的高文彬教授与同样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的潘汉典、周枏、王名扬等知名教授一道,参与了《元照英美法词典》的编撰工作。在缺少经费、办公场所简陋的条件下,这些老教授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十余年细致认真的编撰,《元照英美法词典》顺利出版,成为法学领域的权威参考资料。
高文彬自1979年进入上海海运学院从事教师工作至今,已经有足足四十个年头。高老师当年的学生,遍及法律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各个领域,其中的很多人都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中流砥柱。回忆起当年听高老师讲课时的情景,学生们对高老师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对他春风化雨一般关爱学生的模样,依然记忆犹新。
四十年来,无论是在岗还是退休,高文彬教授始终关心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的发展,即便是年事已高,只要身体允许,高老还是经常回到学校走走看看。2019年,上海海事大学举办110周年校庆活动,高老在接到邀请后,兴致勃勃地来到法学院,参加各项活动。
在法学院四楼的“院史馆”陈列柜中,陈列着高老珍藏了几十年的亲笔正楷书写的教案。高老本想继续保存这些教案,以作纪念。但是,当法学院的领导跟他说,这样的教案,代表了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法学教育的历史,契合法学院“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精神,可以给法学院的教师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传承老一辈教师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时,高老当即将这一批珍贵的教案捐赠给了法学院“院史馆”。
高文彬教授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他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生动地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义,为上海海事大学的全体教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庞菁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