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筷变成自觉行动,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建议双十一为“公筷日”“筷子节”!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持社交距离、避免用餐交叉感染的重要性,外出聚餐甚至在家吃饭用公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人的自觉行动。近日,上海启动制定《餐饮服务单位公筷公勺服务规范》,并将于近期发布。相关部门也在着力推动使用公筷、公勺。如何让国人逐渐改变传统习惯,时刻牢记用公筷、公勺并将其成为全民共识和全民自觉行动呢? 

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日前建议并向相关部门谏言,将每年的11月11日定为“公筷日”,以后每年在这一天广泛宣传、大力提倡无论外出还是在家餐用用公筷,通过日积月累,真正把用公筷贯彻于国人每一次用餐行为中。

 

据悉,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很多国人包括上海市民,尽量不外出聚餐,即便少量外出就餐,既保持社交距离且尽量用公筷,同时,很多饭店、酒家也会在餐桌上摆放公筷。市健康促进中心等多部门也在积极行动,制定《餐饮服务单位公筷公勺服务规范》,要求更多餐饮企业推广并使用公筷、公勺。 

“很多市民并不是不知道用公筷的好处,而是很多人认为不用公筷不一定会传染疾病。”促进会副会长朱亚夫分析并认为,有市民感觉用公筷夹菜麻烦,也有人觉得公筷公勺使用不方便、难以坚持,对餐饮机构来说则增加了成本。“一桌酒席只要有一人不用公筷,整桌酒席就失去摆放公筷的意义。” 

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相关人士回忆,2003年“非典”期间,也有人倡议实行公筷制,当时中国饭店协会还专门制定《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提议推行“一菜一公筷公勺”的用餐方式,为此还向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申报强制性国家标准。然而,随着“非典”风波的平息,此事再也无人提及,传统用餐方式“死灰复燃”。

 

该促进会会长徐华龙强调,不良习惯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上百年的宣传教育,需要几代人连续不断倡导。在国家层面建立“公筷日”,有利于引起全体国人的重视,11月11日形象地代表了我国的筷子文化。确定这一天为“公筷日”,并在这天开展大规模宣传活动,既有代表性又容易让人记忆。 

该促进会同时认为,筷子是人类最具文化内涵的餐具之一,它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迄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简单、平凡的筷子蕴含着国人丰富的生活、文化、礼仪内涵。但筷箸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日渐式微,诸如信手乱用筷、一筷用多年、不爱惜筷子、用筷不讲礼仪等情况比比皆是,因此,研究、弘扬中华筷子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据悉,我国邻国日本已经将每年的8月4日设为“筷子节”。对此,该促进会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确立11月11日为“公筷日”的同时,确定该日为“筷子节”。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谢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