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最热的不是天气,而是那些曾经被视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
每年的这个时候,既有大批的考生怀揣着青春的梦想走进考场,也有无数的毕业生从校园的象牙塔就此奔向人生的火热战场。在这场人生最关键的选择中,梦想和现实的纠结不仅是当事者的事,也总是会搅动起整个社会的声音。
在今年的高考中,湖南妹子钟芳蓉以676分的成绩获得湖南省文科第四名,但真正让她登上热搜的却是,在北大清华相继有招生老师上门进行报考志愿咨询的情况下,她居然选择了北大最冷门的专业之一:考古系。一时间,网上几乎是一边倒地表示“难以理解”:“到就业的时候就哭了,分分钟教你做人”“好不容易上了北大为什么不选个热门的行业”“估计老师们都失望了,注定不是一个大富大贵的行业”。
和钟芳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近日曝光的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中,华为给刚毕业的学生开出了201万人民币的年薪,而且已经有四人成功入选该项目并拿到了这份顶薪。也正是这份顶薪,把天才和华为一起送上了热搜,这些“人生赢家”们不仅赢得一片羡慕和赞誉,也被视为成功的楷模。
名校、博士、名企、高薪,能把这些标签符号集于一身,的确足以成为一种定义人生成功的标准。拥有高智商、高学历的人,能以获得高薪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价值,这无可厚非。从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意义上而言,华为的这番操作能够成为社会热点,也恰恰凸显了高技术人才日益获得社会认可,并从物质上得以体现的社会趋势——和那些动辄千万高薪的明星相比,这样的趋势更值得鼓励。
然而,钟芳蓉毅然择“冷”和天才们的顺势高就,却遭遇不同的舆论境遇,这其实代表的正是当前社会上常见的一种“成功学”观念。一些人会完全用物质利益层面的标准来定位自己,并凭此臆测他人的想法,评判他人的选择。暂不说“成功”的定义本来就应该丰富多彩,仅是这种偏执狭隘的价值观念,绝非我们这个多元化世界应有的胸怀。
面对人生关键十字路口时,每个人的选择,其实都是心中价值观念的呈现。钟芳蓉虽然年纪不大,却敢于直面自己的理想。她曾表示,自己选择考古专业,就是受到文博大家樊锦诗先生的影响,她也希望自己将来能在历史与文保领域潜心研究。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女生,能有这样的人文情怀,谁又能去否定她心目中对成功的定义呢?
无论是即将进入北大的钟芳蓉,还是已经毕业高就于华为的“天才”们,这些年轻人都还处于人生最热烈、蓬勃的阶段,前路广阔,拥有无数的可能。他们的“志愿”选择,可能会有符合世俗意义上“成功学”的考虑,但同样也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此时的大众舆论,需要的是多元化的价值呈现,是对人各有志的宽容和理解,是既可以接受为稻粱谋的现实选择,也可以接受为“诗和远方”的理想追逐。
如果我们只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评判,乃至去预测这些年轻人的人生前景,不仅是以己度人,还可能被打脸。其实,就在那四位获得顶薪的天才中,有一位叫张雯的,他的本科学历在媒体报道中被有意无意地隐去了。有网友爆料称,因为他就读的本科只是个三本。这恰恰说明,如果我们当年只是基于他“三本”的背景去评判,那可能就将错失一位“天才”。
就在几天前,一名和钟芳蓉同届的浙江考生的高考作文也引发热议,这篇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满分作文遭致了众多不同的声音。的确,这孩子在行文用词上已经有了“走火入魔”的迹象。但不能否认的是,要写出这篇作文必须建立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基础之上——读书多并不是他的错,甚至是他的过人之处,但如何将多读的书以合适的价值体现出来,这就需要有人去引导和矫正,而不是一棍子将其打死。
毛泽东在对青年的一次寄语中曾经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对于这些正如朝阳的年轻人,我们切莫再用自己的眼光去挡住属于他们的阳光。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