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一新生的特殊课:走访战斗遗址、讲述革命故事!上大教授带领学生创作百集《红色传承》纪录片

今年暑假,即将升入研二的王艺铭正忙着整理与新四军英烈有关的历史资料。9月开学后,她将以“老带新” 的方式,帮助研一新生走进一门特殊的课程——《电视新闻与纪实作品研究》,制作纪录片讲述新四军英烈的故事。而就在去年9月,还是新生的小王也是在老师和学长的带领下,与团队奔赴江苏常熟,完成了纪录片《隐蔽芦苇荡》,讲述新四军战斗在沙家浜的历史。

《隐蔽芦苇荡》是《红色传承》系列纪录片百集作品之一。这组纪录片出自上海大学(以下简称:上大)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晴川和客座教授余江如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电视新闻与纪实作品研究》。八年来,两位教授带领学生们走访祖国大地,寻找战斗遗址,用一帧帧画面记录泛黄的革命故事,把陆续离去的一些战斗英雄永远留在镜头之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了迎接建党百年,上大新闻传播学院王晴川教授、余江如客座教授,计划在今年即将到来的秋、冬学期,带领研一新生围绕10位新四军英烈的故事,创作10集《红色传承》纪录片。

“淞沪游击纵队参谋长周达明”、“浙东纵队锄奸科科长邱子华”、“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旅长罗忠义”、“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政委廖海涛”、“苏浙军区一支队支队长刘别生”、“新四军四师侦查科长罗会廉”……

作为开国少将余光茂将军之子、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年逾七十的余江如提出了今年拍摄10集新四军英烈纪录片的想法。通过实地走访考察、采访相关人物,还原10位英烈的历史面貌和动人故事。

暑期过半,王艺铭等几位曾参与过纪录片制作的研究生,正在围绕这一选题,紧锣密鼓地展开资料搜集与整理工作,为即将踏上采访之旅的学弟学妹打好基础。这批纪录片计划于2020年底,由选修《电视新闻与纪实作品研究》的新生制作成片。

↑《红色传承》团队成员在进行资料整理工作

王晴川教授介绍,早在2012年10月,他和余江如老师就开始整合上大新闻传播学科和戏剧影视学科的师资力量,开展《红色传承》电视纪录片创作工程,将教学与实践相融合。在《电视新闻与纪实作品研究》课上,学生们分组完成不同的选题,参与制作纪实作品,每集时长在15至20分钟左右。两位老师带领数届学子,共同完成了100集以《红色传承》为主题的电视纪录片创作。

↑《红色传承》纪录片播出截图

“选题策划、解说词撰写、镜头拍摄、现场采访、配音、后期剪辑及技术合成等工作。学生们不仅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电视纪录片创作的规律和方法,提升创作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王晴川说。

八年来,这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累计覆盖上大新闻传播学科和戏剧影视学科的研究生约300名,多位老师参与其中。他们的脚步走过北京、江苏、浙江、安徽、河南、云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四川、甘肃等地。创作完成的100集《红色传承》电视纪录片,包括了《长征的故事》、《新四军对日伪作战经典战例》、《新四军将士风采录》、《上海解放的故事》系列等。

↑王晴川、余江如老师带领同学们采访红25军老战士洪明贵

↑余江如老师带领薛赛男等同学采访红军老战士张力雄

学生们在参与创作的过程中,与革命前辈对话交流,深受教育和感动,有的甚至动情地流泪。

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研究生郑艳君说:“策划制作了纪录片《七兄弟从军纪事》,采访了新四军老战士郑国芳老前辈等人之后,我真的感到自己一下子长大了,懂得了很多道理。而这些道理是书本上没有的。”

↑田昊文等同学采访新四军老战士阮武昌

令人感慨的是,《红色传承》创作团队已经采访过的一些红军老战士、新四军老战士、八路军老战士和老地下党员已经离世,相关采访资料也成为宝贵的革命文献。 

据了解,这些纪录片已经全部在上海广播电视台视频点播平台以《红色传承》为名,分20期上线播出,累计覆盖受众上千万人次。其中,10集纪录片《长征的故事》等已经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

今年打算创作的10集关于新四军英烈的纪录片,计划于明年年初上线播放。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庞菁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