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全球抗疫,同济大学气膜版“火眼”实验成为抗疫“中国名片”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公布了当月最佳科学图片,在北京抗“疫”中检测逾120万人份的气膜版“火眼”实验室等8幅图片入选。

目前,“火眼”实验室(含气膜版“火眼”实验室)已在北京、武汉、深圳、天津等全国13个主要城市落地,日检测通量超过16万例;在全球逾30个国家建设了超过90座火眼实验室,助力全球抗疫。

气膜版“火眼”实验室在全国3个城市建成

6月23日,北京首座气膜版“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在大兴区体育中心正式投入运行,根据场地条件设立的9座气膜舱,每日核酸检测能力可达3万人份,6月25日紧急新增7座气膜舱,日检测量可突破10万人份。

气膜版“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华大基因、上海易托邦联合设计研发的可移动充气式P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于4月3日在深圳国家基因库首次亮相,10天后即在技术上升级至2.0版本,5月1日以万人通量3.0版火速支援哈尔滨。

5月11日起,气膜版“火眼”实验室出征海外,陆续在加蓬利伯维尔、沙特麦地那、多哥洛美、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和阿拉木图等地落地建设和应用。

截至6月30日,已有3个气膜版“火眼”实验室在全国3个城市建成,总计检测量超100万例。

目前,“火眼”实验室(含气膜版“火眼”实验室)已在北京、武汉、深圳、天津等全国13个主要城市落地,日检测通量超过16万例;在全球逾30个国家建设了超过90座火眼实验室,助力全球抗疫。

“火眼”实验室升级气膜版,凝聚多方力量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认为,检测能力的核心要靠生物检测实验室。随着年初全国抗击疫情形势日益严峻,汪建提出了通过“火眼”实验室这个一体化建造方案来解决城市检测能力方面的问题。

随后,华大基因CEO尹烨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协理、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易托邦创始人苏运升博士基于新冠病毒检测需求和痛点,以及病毒传播特征,通过多轮思维碰撞,共同萌生了气膜版“火眼”实验室的想法。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是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的科研转化载体,通过设计驱动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这次气膜版火眼实验室是一个典型的通过“设计思维”实现集成式创新的产物。疫情面前,时间就是生命,如何更快、更省、更灵活地建设基因检测实验室成为了刚需。

气膜版“火眼”实验室是全新的创新产品,具有搭建速度快、运输要求低、检测通量高的特点,可通过货机在全球投送,并能快速帮助当地实现防控疫情发展的需求,能快速解决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问题,具有会生长、低能耗、更智能、可收纳、可降解等优点。

实验室内部通过封闭的气体环境管理,实现内部空气定向流动,并对气流进口和出口采用高效过滤,从而有效确保病毒管理。

充气生物检测实验室具有性价比高的优势,物流调配方便,在疫情期间可以灵活选址,对于输入型城市可以布局在对外交通枢纽附近,对于社区型城市可以布局在疫情爆发的区域,在疫情之后可以重新选址。

在短短两个月内夜以继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上海易托邦规划建筑咨询有限公司的核心团队将气膜版P2生物实验室迭代更新了三版。

作为疫情防控的硬核科技力量,同济大学多个团队参与气膜版“火眼”实验室的研发。

除了设计创意学院以外,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家教授参与,EMBA学员企业团队、校友企业团队提供支持,战略合作企业发力,还有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师生创业团队的共同努力。

据悉,在气膜版“火眼”实验室研发过程中,同济大学申请了“防护隔离系统、及应用该系统的防护隔离床”及“防疫隔离病房、及其应用的防疫隔离病房组群”两项专利,并与华大基因联合申请了“充气膜结构病毒检测实验室、及覆土结构病毒检测实验室”专利。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庞菁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