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圈”凭包识人的潜规则,“柜姐圈”抢占不同货柜的“抽成学”,还有“丧偶式婚姻”的相看两厌……热播剧《三十而已》上线才几天,就引发了海量的话题。女人30+的焦虑、欲望、迷茫乃至于挣扎,不断刺激着观众的神经。
真实吗?单说剧中顾佳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情节,我和许多朋友就心有戚戚——
曾几何时,我们都被认真指点,上幼儿园是一门大学问。比如哪些幼儿园过于热门,想排上队最好在孕期就预约排队;哪些幼儿园最爱全英文面试,出席者得是爸爸才能体现出家庭教育的丰富性;还有哪些幼儿园的报名表格上布满考题,申请流程往往要过五关斩六将。
不止是情节,单就人设而论,把家庭当成公司经营的全职太太顾佳,在漂泊生活中努力挣扎的“柜姐”王漫妮,在平庸婚姻中生存空间逼仄的钟晓芹,戏里的三个女性,各自浓缩了一种极致的30+女性境遇。
你可能未必像顾佳那样全能全才,但你同样渴望过跨入更高的生活层次,希望推动家人奋斗向上;你可能未必有王漫妮那样刷信用卡分期升舱的底气,但也有过在职场上艰难闯出血路的经历;你可能未必像钟晓芹那么乖巧平顺,但对宛如死水的生活也有过深深的疑惑与迷茫。
《三十而已》之所以一夜爆火,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这些高度浓缩的人物,背后有着被极度提纯的真实,让你在观剧的瞬间敏感地想到了自己,甚至,产生类似的焦灼与无奈。
因此,有人说,剧中三个女人的故事,无不是在歌唱消费、贩卖焦虑。但从剧集制作本身而言,《三十而已》显然已经超越了以往的“玛丽苏”或“原生家庭伤痛”大女主,而能够平视轻熟龄女性的焦虑与困扰,承认普通人的欲望与挣扎。更重要的是,那些所谓的“贩卖焦虑”的情节与桥段,也更像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必要铺垫。
无论是遭遇背叛将走出家庭的顾佳,还是经历情感陷阱的王漫妮,抑或是在创作中赢得新生的钟晓芹,这些30+女性觉醒与突破的故事,我还想继续看下去。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曾索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