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不必恐慌,但人为投喂千万不可

见习记者 庞箐涵

不久前,松江一名居民称在小区里被貉咬伤,王放第一时间联系到伤者了解情况。通过当事人拍摄的伤情照片和回忆描述,他大致判断出这是一次极为偶然的“事故”:夜晚,胆小的貉跟路过的人撞个正着,慌乱之下,貉的尖利部位刮破了居民皮肤,人伤了,貉跑了,留下一道擦痕,但并没有咬合痕迹。

“下午5点左右,生活在小区里貉会从角落里探出脑袋,左顾右盼观察来往的车辆、人群、猫狗,大约1个小时后,它们会跑出来活动、觅食,通常都是在夜里被人们见到。”

在研究观察中,王放发现貉见到人都会主动躲避,但每当自己跟随一只貉40分钟至1个小时后,貉就会带着好奇靠近自己,看看嗅嗅。

貉本质上是一种敏感、温和又羞怯的动物,貉的历史分布曾经非常广泛,我国华北、华中、华东、华南都有,几乎查不到貉攻击人类的信息。

在漫长的时间里,貉与人类的和平相处让王放认为,野生貉的回归是城市生态环境变好的征兆,人们根本无需为此感到恐慌。“在青浦华唐苑小区,去年我们见到七八只貉,也就是一个家庭的规模在这里活动,他们的窝在居民楼半层的夹层里面,这里是通风口,属于常年不会有人使用的空间。”

华唐苑小区,没有人刻意投喂野生貉,人与貉和平共处,互不干扰,也没有发生类似米兰诺贵都小区大面积繁殖的情况。

尽管貉的回归不是坏事,但王放同时呼吁,千万不要投喂野生动物,“好心”办了坏事。“主动投喂会引发动物对人类的攻击行为,加强它们的侵略性。过高的密度影响它们的激素水平,频繁的争斗使它们随时处于一定程度的紧张之中。一旦不能够顺利获得食物,伴随着幼貉的成长,它们的攻击性可能加剧。”

在米兰诺贵都那晚的3个小时,王放听到了不下20次貉群体打斗的嚎叫,类似经历从未在任何其他貉分布区发生过,部分野生动物对人的依赖在得不到满足时,可能转变为对人的攻击。

此外,投喂可能诱发人畜共患疾病。野生动物局部密度过高之后,极容易出现传染病、病毒等爆发。这是自然界之中野生动物种群内部正常的调节手段之一,但是这样的爆发一旦出现在城市中,会给城市居民增添不必要的风险,并可能通过流浪猫狗和啮齿类动物进一步扩散。投喂带来的种群泛滥所产生的粪便、尿液、血液,进一步污染社区环境。

对于部分喜欢投喂流浪猫狗的居民,王放认为,这在短时间内不会轻易消失。与强烈反对投喂野生貉不同,他建议投喂流浪猫狗的居民应尽量寻求更科学的办法,如定时定点、有人看护等。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庞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