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2日,科创板开市一周年之际,德林海、大地熊、三生国健、震有科技、芯朋微、奇安信、力合微7家在科创板上市。至此,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140家,总市值逾2.79万亿元,合计融资2179亿元,占同期沪深两市新股募资金额的52.08%,科创板已成为公司上市融资的重要渠道。
开创A股多个第一
作为国内资本市场的“改革试验田”,近一年来,科创板开创了A股历史上多个“第一”。
2020年1月20日,优刻得登陆科创板,成为A股首家“同股不同权”企业;
2020年1月23日,泽璟制药登陆科创板,成为A股未盈利上市第一股;
2020年2月27日,华润微登录科创板,成为A股红筹上市第一股上市。
当前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有中芯国际、寒武纪、沪硅产业等9家未盈利公司,华润微、中芯国际2家红筹公司和首家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优刻得。其中6只科创板个股A股市值破千亿:金山办公、中芯国际、中微公司、澜起科技、沪硅产业和寒武纪。
科创板审批速度也频频破纪录,审核速度持续加快,审核时间从平均65天减少到47天。已登陆科创板的140家公司从IPO受理到上市平均用时227天。
统计显示,科创板开市至今首日打新的收益率平均1.6倍,沪硅产业较发行价已累计上涨了10.4倍,是当前科创板唯一一只十倍股。一年来,科创板公司在二级市场运行平稳,股价平均上涨200%,到今天股价全部较发行价上涨,无一破发。开通交易权限的投资者人数达到527万。
制度设计与执行总体符合预期
上交所表示,开市一年来,科创板建设通过关键制度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市场包容性、行业集聚性、品牌示范性充分显现,上市企业科创属性和成长性尤为明显;通过注册制试点,将企业选择权交给市场,有效提升发行上市领域的“营商环境”,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通过交易机制创新,保障市场平稳运行、交投活跃、博弈充分、定价机制发挥应有作用。
科创板制度设计与执行总体符合预期,改革理念得到有效落实,改革成效初步显现。注册制试点形成的有效经验已推广至存量市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能力和实体经济竞争力的支持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后续,上交所将坚守科创板定位,以建设“科技创新企业上市首选地”为主线,以更强的责任感和进取心,用心吸引、培育科技创新企业通过科创板做优做强,不断丰富注册制理念市场化、法治化实践,持续深化基础制度改革,努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海20家企业“登科”
算上今日(7月22日)上市的三生国健,上海已经有20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且质量颇高。截至7月22日,科创板市值超过千亿元的6家企业中,上海占4家。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毛鞍宁说:“作为注册制的先行者,科创板为我国资本市场带来了改革的春风,并有力促进了上海科创中心与金融中心的联动发展,完善了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毛鞍宁也是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首席运营官,并担任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咨询委员。他认为,科创板注册制改革成果颇丰,一年来助力了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优质科创企业在短时间内登陆中国资本市场。他说,
科创板坚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增强市场包容性,降低隐性发行门槛,提高了企业发行上市的可预期性。把信息披露的质量交由中介机构核查把关,把选择投资企业的权力交给市场自主判断,注册制极大地提升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与创业板错位发展
科创板致力于服务“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自动化、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技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企业。
而创业板采取差异化定位,聚焦为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服务,即允许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的传统企业上市。这将形成对科创板的有益补充,并促进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
创业板主要服务于中小创新型企业,而科创板主要支持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企业,对硬科技要求较高。另外,上交所在积极探索将科创板上市公司纳入沪股通标的、引入做市商制度、允许IPO老股转让制度、发布科创板指数,研究和推出相关产品和工具,支持更多“硬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毛鞍宁指出,未来两板有望按照错位发展、良性竞争的原则,有竞争,有互补,共同探索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动主板、中小板等改革进程,建立健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全方位分层次对优质企业提供资本市场服务,建设完善的企业融资渠道。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曹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