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晚10点30分,王放正在松江区米兰诺贵都小区内观察一只受伤的貉,突然,一阵尖利中带着点凶狠的叫声传来,划破小区安静的夜晚。循声赶来,眼前的一幕,让一直以来从事野生动物研究的王放感到震惊,随即掏出手机拍摄了下来……
在这段35秒的画面中,二十只左右的野生幼貉聚在一起抢食猫粮,时不时相互撕咬,背后的黑暗中还有十几个发光的眼睛。堆在它们面前的猫粮,目测有一两斤左右,聚成“小山”的形状,而王放听到的叫声,正是这群幼貉争抢食物时发出的。
居民“热心”投喂,松江一小区野生貉大量繁殖
“从20日观察的情况来看,这个小区的貉数量之多,在我们调查的所有地点里前所未见。这里的成年貉依然对人类保持警惕,躲在灌木丛观察,但本应温和、羞怯的野生幼貉,已丧失了对人的距离和恐惧,挤在前面抢食的大都是今年新出生的幼貉。”
视频的拍摄者王放,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青年研究员,曾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取得学士、博士学位,2018年结束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后的工作后,入职复旦大学,从事野生动物种群和群落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研究。
在当晚拍摄的另几段画面中,下着小雨的小区路面和草坪上,野生幼貉成群结队地出现,甚至不断有貉被他手中的手电光亮吸引,走到脚下探查,似乎是在乞食。
据王放回忆,同时和他掏出手机拍摄幼貉抢食画面的,还有一位约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他告诉王放,这些猫粮是他倒在这里喂貉的。
这位中年男子态度和善,他称自己投喂貉主要是怕它们没得吃挨饿,但又似乎并不太了解投喂野生动物可能带来的影响。在交谈的过程中,中年男子主动向王放询问了一些关于野生貉的情况以及投喂的后果。
今天(7月22日),记者联系上王放的时候,他正和二十几位伙伴在黄浦滨江绿化带考察生物多样性。他告诉记者,米兰诺贵都的现象已经引起了他和团队的注意,准备今天晚间带学生分5路对小区的野生貉数量、成幼年比例做仔细测量。
王放介绍,自然条件下,成年貉与幼貉的比例应当在2:2~2:3之间波动,但20日晚在连续三小时的粗略观察中看到的情况是,这里的成年貉与幼貉比例达到了1:5左右。
“一般来说,每2只成年貉一次能共同繁殖8~10只幼貉,这意味着,在米兰诺贵都小区几乎每一只新出生的小貉都活了下来。这在自然界之中太反常了,意味着种群数量的失控。”
貉曾是上海“原住民”,目前正从西南向东北扩散
貉的出现,并非只在松江的米兰诺贵都。王放介绍,在青浦的华唐苑小区、上海海洋大学校园、世纪公园绿地、上海动物园等等地点,都有野生貉活动。
而今年6月下旬,王放团队参与发起“貉貉情报”活动,从微信、微博获得的投稿来看,松江佘山、浦东金桥、闵行吴中路、青浦区政府门口等都有人曾看到疑似“貉出没”。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考察了上海的一百多个小区,其中超过80个小区发现有野生貉活动,加上公园、学校、厂房等,不下128个地点都能看到野生貉的踪迹。”
从去年8月份开始,王放所在的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团队,通过“公民科学家”项目对全市的野生动物进行监测、考察。这一项目集合了各方力量,其中复旦团队有5名成员,一百多位市民志愿者参与提供线索,上海动物园、林业部门等也积极提供数据。
根据数据统计,青浦区、奉贤区、金山区、浦东区都有不少地点出现过野生貉,而杨浦区相对较少,目前为止,此次调查中尚未见到貉的区是宝山区和静安区。
王放介绍,野生貉在30年前曾是上海地区的“原住民”,在各个区都能看到它的踪迹,城市化的发展,曾让许多野生动物退散到人类社会以外,但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转好,一些适应能力强的野生动物正在悄然“回归”。
来到城市的貉,喜欢在有清澈流水、池塘和植被茂盛的地方活动,它们通过捉蚯蚓、挖甲虫、刨食植物根叶等方式获取食物,当然,也有一些会去翻翻垃圾桶找些残羹剩菜,但据观察,他们对人类的垃圾似乎并不那么“感兴趣”。
“由于某些尚未确知的原因,一度从城市撤退的野生貉,在上海的西南方向‘坚挺’地生存了下来,从最近10年来看,野生貉正在从上海的西南向东北扩散,我们把这一扩散解读为城市生态的积极恢复。另外,貉本身警惕、敏感,对人类世界保持着极大的好奇心的特质,可能也是它们能适应城市的原因。”
未来10天的时间,复旦团队将从已考察的小区里选出8-10个地点进行抽样调查,进一步监测这些野生貉的生存情况、成年幼年比例等。
野生貉回归不必恐慌,但人为投喂千万不可
不久前,松江一位居民称在小区里被貉咬伤,王放第一时间联系上伤者了解情况。通过当事人拍摄的伤情照片和回忆描述,他大致判断出这是一次极为偶然的“事故”——夜晚,胆小的貉跟路过的人撞个正着,慌乱之下,貉的尖利部位刮破了居民皮肤,人伤了,貉跑了,留下一道擦痕,但并没有咬合痕迹。
“下午5点钟左右,生活在小区里貉会从角落里探出脑袋,左顾右盼观察来往的车辆、人群、猫狗,大约观察一个小时后,他们会跑出来活动、觅食,通常都是在夜里被人们见到。”
在研究观察中,王放发现貉见到人都会主动躲避,但每当自己跟随一只貉40分钟至1个小时后,貉就会带着好奇靠近自己,看看嗅嗅。
在东亚土生土长的貉,本质上是一种敏感、温和又羞怯的动物,貉的历史分布曾经非常广泛, 中国华北华中华东华南都有,几乎查不到貉攻击人类的信息。
在漫长的时间里,貉与人类的和平相处让王放认为,野生貉的回归是城市生态环境变好的征兆,人们根本无需为此感到恐慌。
“青浦的华唐苑小区,去年我们见到七八只貉,也就是一个家庭的规模在这里活动,他们的窝扎在居民楼半层的夹层里面,这里是通风口,属于常年不会有人使用的空间。”
这个小区里,没有人刻意投喂野生貉,人与貉和平共处,互不干扰,也没有发生类似米兰诺贵都小区大面积繁殖的情况。
尽管貉的回归不是坏事,但王放同时呼吁,千万不要投喂野生动物,“好心”办了坏事!
“人类的投喂会引发动物对人类的攻击行为,加强它们的侵略性。过高的密度影响它们的激素水平,频繁的争斗使它们随时处于一定程度的紧张之中。一旦不能够顺利获得食物,伴随着幼貉的成长,它们的攻击性可能加剧。”
在米兰诺贵都那晚的3个小时,王放听到了不下20次貉群体打斗的嚎叫,类似经历从未在任何其他貉分布区发生过,部分野生动物对人的依赖在得不到满足时,可能转变为对人的攻击。
此外,投喂可能诱发人畜共患疾病。野生动物局部密度过高之后,极容易出现传染病、病毒等爆发。这是自然界之中野生动物种群内部正常的调节手段之一,但是这样的爆发一旦出现在城市中,会给城市居民增添不必要的风险,并可能由流浪猫狗和城市啮齿类动物进一步扩散。投喂带来的种群泛滥所产生的粪便、尿液、血液,进一步污染社区环境。
对于部分喜欢投喂流浪猫、狗的居民,王放认为,这在短时间内是不易消失的现象。与激烈反对投喂野生貉不同,他建议投喂流浪猫的居民应尽量寻求更科学的办法,如定时定点、有人看护等。
遇到野生貉怎么办?当做没看见
在熟悉的生活环境里遇到这种陌生的小动物,大多数人多少会感到好奇或害怕。面对“貉出没”,我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貉属于“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俗称“三有”动物,受到《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严格保护。居民不可以自发组织起来“处理”野生动物,而需要向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林业部门、公安部门、或者市长热线等渠道提出诉求。
“看到他们就当做没看见,不要投喂或干预他们的行动。如果遇到主动靠近人的野生貉,不要后退逃跑,也不要主动攻击,站起来大声呵斥,它们就会害怕跑开。”
王放认为,在城市管理上,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监测,需要了解城市中貉的数量和分布,除了不能随意捕杀,也要禁止投喂,但当野生动物袭击人类、携带病毒时需要及时扑杀。
关于人貉共处,王放总结了5点建议:
1. 在小区遇到貉,别怕,大概率没有任何冲突;
2. 不私自捕杀、不侵扰生存安全是法律底线;
3. 最直接举措是拒绝投喂,直接间接喂都危害巨大;
4. 野生动物真正影响正常生活就报案,林业总站、野生动物保护站、市长热线都成;
5. 一旦真的出现主动袭击人类的野生兽类,主管部门主持扑杀是唯一选择。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庞菁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