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和周到·上海2020夏令特别报道《这小区破袋率低、干湿混投至今未解决——垃圾分类一年间》收到积极反馈。7月15日报道刊登,仅仅5天后延吉一村就传来整改好消息——3个临时垃圾投放点定时时间段以外“撤桶”7月20日正式开始运行。
非投放时间撤桶
20日下午2点,细雨,记者再次来到延吉一村小区,顿时眼前一亮。控江路680弄东北门附近临时垃圾投放点的垃圾桶被撤走了,原来的大件垃圾、建筑垃圾被清理一空,取而代之的是大小两块美观醒目的宣传牌。
大一点的宣传牌上,标明此处是“延吉新村街道垃圾全程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点”,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垃圾分类管理责任告知书、垃圾分类投放点公示牌等内容,让第一次进入小区的人都能对垃圾分类一目了然。小宣传牌上,注明临时投放点投放时间:上午7:00-9:00,下午17:30-19:30。
两块宣传牌中间,一块“监控区域”提示牌尤其醒目,提醒人们此处已经安装监控摄像头,个人未按规定投放生活垃圾最高罚款200元,并被纳入征信体系。
垃圾投放点旁,两位身穿“绿马甲”的志愿者笑容满面。
撤桶第一天,非投放时段,居民拎着垃圾袋过来,我们都会劝他们拎回去,等到下午17:30-19:30再来扔。”
苗阿姨说,“虽然提前贴了告示,但还是有一些居民不了解,需要告知,知道情况后就拎回家了。”
“我们值一个班2小时,居委准备了长椅和遮阳伞,非常贴心。”王阿姨说,“为取得垃圾分类攻坚战的胜利,为了小区环境越来越美丽,辛苦一点都是值得的。”
记者看到,小区内另外两处临时垃圾投放点也如法炮制,垃圾投放时间和非投放时间,全部配备志愿者执勤,投放点环境大为改观。
不仅如此,小区垃圾厢房内还新配备了不少秘密“武器”。灭蚊灯、除臭器、高温消毒枪的使用让进入垃圾厢房的人,闻不到异味、脚下无积水、眼前垃圾桶、工具摆放整齐,垃圾厢房如自家客厅般干净、整洁。
临时点位误时时间段加强专人管理
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吴志梁告诉记者,针对7月15日新闻晨报和周到·上海报道中反映的问题,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召开会议商讨解决方案和具体措施,立即落实整改。
他介绍,延吉一村位于延吉街道中部,有居民2206户,人口约4700人。通过上半年的努力,已经达到了达标居住区的标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下一步主要是进一步巩固提高工作效果。
吴志梁重点分析了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延吉一村小区垃圾厢房分布不均,在6个垃圾厢房以外,为方便居民投递,设置了3个临时投放点。此前,非定时时间段内无人值守,由于个别居民自觉分类意识不强,导致存在垃圾投放纯净度不高的情况。但是,为方便居民,暂时不宜撤除这3个点位,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物业管理和自治管理的结合,不留管理缝隙。”
“城管执法部门也在想方设法增加个人生活垃圾分类行政处罚取证力度,在每个居委城管执法工作室的基础上,专门委派专人下沉居委会和居委干部共同开展宣传、指导和督促工作。” 他坦言。
三大整改措施全方位提升管理效果
延吉一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王姜敏向记者介绍了系列整改措施。
首先,加强宣传,通过社区党员骨干带头签署承诺书、带头实现家庭源头分类、带头参加志愿者队伍、带头参加组团式走访等方式,增强个别居民分类意识。对于成效不显著的,开展楼组荣辱榜公示。对临时投放点实行定时定点,在投放时间外撤桶。整合居民区固守巡查资源和力量。建立居委、物业和志愿者管理机制。在投放时间内,志愿者督促做好源头分类和破袋。投放时间外,着重巡查劝导。
其次,加强技防,在临时投放点安装摄像头,全程监控居民投放行为。通过开展视频巡查,锁定人员并开展上门告知。视频资料同时可作为城管开展行政执法的依据,便于取证和问题追溯。
第三,加大执法力度。针对延吉一村仍有个别居民干湿混投的行为,城管执法部门已实行专人定点,加大巡查频率。城管队员主动参与居委组织的各项宣传活动,共同开展上门告知和警告。对于警告劝导后仍不整改的少数居民,开具责令整改通知书。仍不整改的,当场开展处罚,并在小区内公示处罚信息,形成有力威慑。城管执法部门将通过固守巡查、上门告知、当面警告、行政处罚等多种执法方式,倒逼居民逐步摒弃不良习惯, 形成有力震慑。
吴志梁补充,
下一步,街道将举一反三,重点对居民区临时投放点加强指导,进一步发挥街道分减联办的牵头和组织协调,加大基层党组织的宣传引导,加强城管中队的执法检查,强化实地指导和监督,健全完善长效常态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管理水平。”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佟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