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关关好,注意防火防盗”,晚饭过后,天一小区都会响起摇铃声和志愿者的温馨提醒。每天雷打不动,居民们已经听了25年。25年坚持摇铃的,正是航一七巡逻队,当年他们是平安志愿者,而现在,“创全”工作、垃圾分类、清洁家园、楼道巡查…他们冲锋在前,这支志愿者服务队成了一支综合性的队伍,还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益爱家。
铜铃25年换了3个
“摇铃不能有气无力的,一定要展现出我们的精气神”,“益爱家”的“元老”朱信琪、徐文依、管敏莉等人正在为志愿者的新成员上课。管敏莉告诉大家:“有些老住户听到铃声才会安心,而且声音轻了或重了他们都听得出来。”
“别看这铃铛是铜的,天天摇,25年已经换了3个”,徐文依看着铃铛很是感慨,“我们这支队伍是由业委会主任朱信琪的母亲华文娟组织起来的,因为这是个动迁小区,当年空房很多,几个居民就当起志愿者,守护居民的安全。”
队伍里来了新成员
为了助力“创全”冲刺,航一七居委给予了这支居民自治的队伍很大的支持。今年,人员再度整合,把天一小区、华菁公寓的志愿者扩充到了65人,同时也设了75岁的年龄限制,目前天一小区志愿者的平均年龄为66岁。新队员上岗之前,老队员和居委人员会为大家做岗前培训,让大家对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更加明确。
早中晚三班,一天有7位志愿者在小区中巡查,就算节假日也依旧坚守。“创全”进入冲刺阶段,正逢梅雨时节,志愿者们的激情不减,爆发“洪荒之力”:居民时常看到志愿者打着伞,拎着桶捡拾白色垃圾,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还拍下来发给团队负责人或居委干部。
为了“创全”迎检,他们练就了“眼观多路”的本领:楼道里,专查飞线充电、乱堆杂物;路面上,专盯白色垃圾、烟头;垃圾桶旁,对不破袋、混投现象格外注意。志愿者们还用一双脚,丈量小区的每一处死角;用一张嘴,劝导每一个不文明行为。
“如果我母亲还在世,她看到‘益爱家’不断壮大,一定会很开心的!”朱信琪在每个志愿者的身上都看到了传承的力量。
“这支‘创全’尖兵有责任心、有纪律、有组织!”
70后的汤勇是复员军人,现在是709路车的司机。下班后,他主动申请参加志愿服务。负责排班的管敏莉回忆道,“有一天,汤勇的公交车在路上抛锚了,赶不回来了,电话里的着急语气让我难忘。”
生了大病坚持上岗的张弘、每次照顾完生病的母亲就赶回来做志愿服务的江阿姨、为了做志愿专门向单位申请调班的王芳…“益爱家”的故事每天都在航一七发生,在居民们的身边发生。
议事会让组织规范化
现在,“益爱家”还组建了议事会,由新老成员组成,以加强对“益爱家”的管理,让“创全”尖兵的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
翻开议事会的台账,规章制度一目了然,每周的排班清清楚楚。台账上还写满了会议记录。
每次开会议事前,大家总会征询志愿者的各种建议,拿到议事会上讨论。遇到重大时间节点,还会邀请居委干部一起参加,确定下一步的工作重心。
进入“创全”冲刺阶段后,议事会成员就算没有排班,也总在小区里巡查。男同志总会骑着电瓶车在小区里一圈圈地转,早上一趟,下午一趟,“一天电瓶要充两次电。”
有些志愿者更是主动承担了部分楼道的清扫工作。每次拿起扫把,就停不下来,“一定要每个角落都清扫到位才行呢!”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张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