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脱口秀丨以电影的名义,上海再聚

全国影院闭门多日,终于等来一份影院复工通知,行业内外欢呼雀跃。

另一个好消息接踵而至,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官宣,“7月25日,终相见”。

梅雨季还没结束,小龙虾盛宴已在招手,同行说这将是疫情之后影视圈首次“正能量聚会”。总之,曙光将至。

这些年跑过多次上海国际电影节,虽然没能像影迷那样享受节日狂欢般的观影福利,但也目睹电影圈一轮又一轮潮起潮落,浮花浪蕊飞溅而来,光是在岸边观望一下,如今回想也有隔世之感。

那的确是盛大的电影派对,电影人的尊严、荣耀、甘苦皆浓缩在此,集束式滚动式爆炸式展现,烈火烹油之时,每天有数十场发布会,导演与明星走马灯一样赶场……

多少新人旧人在这个舞台上交替。早前还能看到老一辈影人的身影,王丹凤、谢晋、吴贻弓……俯仰之间都是传奇抖落,这些年他们纷纷仙去;一茬接一茬新人又在此冒头,从参与创投到作品参赛,再到晋身评委的大有人在。

某一年,看到还带着书生意气的杨树鹏在创投会上演说他的项目《苦竹林》,居然想请宋康昊演盗匪,作家苏童演李白。项目当时拿了最具投资潜力奖,由此顺利开拍,上映时更名《我的唐朝兄弟》,已是后话。

电影节也自有它威严端庄的气度。某一年,田壮壮带着张震和电影《吴清源》来上海,首映是在南京东路某个小巷内的电影艺术馆举行,放映现场居然有人打起瞌睡。

是这部传记片太乏味?田壮壮偏不去讲一代棋圣生涯里那些最富戏剧性的故事,而把心力花在描摹人物在时代与人生巨变来临前后的各样情态,作品称得上是静水流深。中国电影向市场转型而带来的一些浮躁功利心态,遇见这类精神极端高洁的作品,难免会有鸡同鸭讲的错位感。

那届金爵奖把最佳导演颁给田壮壮,肯定他“不仅是一位导演,更是一位作家和思想家”。

红毯有红毯的热闹泼辣,卸下华服,电影人也能在这里迅速投身人间烟火。

某一年,《神探亨特张》试映刚完,高群书导演就和主创们跑到街边吃烧烤喝啤酒,提前庆功,也开着盘口:到底是他得到最佳导演奖,还是“老六”张立宪得到影帝。

这些主演全是熟脸大V,却没一个是职业演员,来电影节像是跨界组团到此一游,玩得尽兴,全无压力。结果那年的最佳导演给了高群书。

这里过客匆匆,多的是为了告别的聚会。

某一年,在上海影城遇见彭小莲导演,记得她此前直夸演了《上海伦巴》的袁泉颇有喜剧天分,出乎她的意料。至今也没人发掘袁泉去演一出喜剧吧,彭小莲也于去年因病去世。

据说今年的展映单元里可以看到费里尼的作品,还有马龙·白兰度、罗伯特·德尼罗、白杨、张国荣……去年三浦春马的电影也展映过,影迷或许记得他曾用蹩脚的中国话说,“我叫三浦春马,一二三的三,浦东的浦……”见证过盛事的电影人与媒体人,今年也陆续走了好几位,送别他们之后,大家继续打气:以电影的名义,我们上海再聚!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长凤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