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疫情到了夏天依然‘消停不了’,全球疫情尚未到高峰。”
昨天(7月19日)晚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推出的“瞰见”云课堂系列线上公开课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弘毅讲席教授胡建强,共同探讨了全球疫情态势、精准防控以及疫情下的全球化之路。张文宏提出,全球新冠疫情尚未到达高峰。
全球疫情高峰尚未达到
“这次疫情最大的问题,就像我们当时预测过的一样,到了夏天以后它还消停不了。但是流感的特征在这次新冠里面就显示不出来,它还是处在持续的传播过程,所以世界上的高峰到现在为止没有到来。这次病毒的临床表现类型非常特别,很多用对付SARS、H7N9禽流感、H1N1流感的想法,事实上在这里并不是这回事。”
张文宏认为,高峰没有到来就永远不知道它的低谷在哪里,从它的传播数学模型上面来看,很难预测它什么时候会结束。
“全球来讲,也不是说无休止,病毒可能会无休止的存在,但是这个疫情最终会得到控制的,控制基本上也就是两年左右,它的流行率一定会下来的,这个疫情不结束,疫苗很快也就会出来了。”张文宏说。
精准防控经验减轻恐慌
既然一开始按照SARS的思路防控并不可行,那么迄今为止,是否有值得总结的经验呢?
张文宏认为,全球到今天为止,大致可总结出三种防控经验,一种是中国经验,一种是欧洲的做法,而第三种则是北京疫情爆发后的精准防控经验。
“第一个总结就是中国现在的经验,对于爆发的城市,像武汉,彻底的封城,最终两个月内把病毒给搞定。但是这个办法大多数国家很难对社区的管理达到这个水平,就是说这个事实上是输血的毛细血管了,你的一个对社区的输血可以达到这个水平吗?这个管理是不是跟得上?”
张文宏说,中国这样的经验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能力做到,做不到就考虑第二个策略,就是像欧洲这样,经过六个月的时间得到基本控制的办法——一旦有病让你在家隔离,但是你如果病很重,医院再收治。要重症病人的数量不要超过医疗负荷,如果不超过医疗负荷我的整个病死率可以降到低水平。
“还有第三种的策略,就是北京这样的策略,一旦出现局部的爆发,我进行精准的防控,但是在这个区我们进行精准的防控,其他区继续上班。比如说徐家汇爆发了,我就不上班了,你在五角场就继续上班。”
精准防控的同时其他地方不停摆,张文宏认为疫情到了今天,世界上其实没有一开始那么恐慌了,整体来讲世界变得比较从容,而且大家在静静地等待疫苗的出来。
疫情不应归罪全球化
“我几次跟美国专家在讨论的时候,一开始他们也有人认为中国一开始的防控有点慢了,所以对全球造成了影响。后来我是给他举了个例子,我们上海输入的第一例病例是1月20日,美国输入的第一例报道病例是1月21日,等于是差不多同一个时间,但是现在的结果我们上海最终只有300多例,美国今天的病例数已经到超过300万了。”
张文宏说,在这种情况下面,抗疫最终还是取决于国家本身采取的抗疫策略是不是到位。中国的经验一个是早,第二个就是做到位,但是这两点从管理学角度来讲是非常困难的。
病毒的蔓延在人类历史上并非今天才有,人类真正对病毒的认识也就是最近一百多年。
“我们了解到病毒微生物存在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大流行是1918年的大流感,那时候全球化事实上不是这么厉害,但是我们也知道流感也是向全世界蔓延,当时全世界死掉的人是5000万到1亿,当时全球也就17亿的人口。”
张文宏认为全球化不是这次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最多只能带来线性的改变,几十倍几百倍的增加是因为病毒复制的本身,而不是全球化。
“世卫组织提出来,没有看到全球在这次疫情当中的一个团结,反而看到了一些分裂,它说这种分裂让它对疫情最终的掌控感到不乐观。它讲了这句话不久,美国就宣布要退出世卫组织。这种现象,我个人觉得都对于我们这次疫情的防控是有不利的地方。我们国家也反复在呼吁,全球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最终取得抗疫的胜利。”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庞菁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