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特派记者 孙立梅 杨 眉 罗佳明
在九江市区采访的时候,市民“七天”告诉我们:因为妈妈对1998年九江洪水的印象实在深刻,所以前几年买房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地势较高、价格相对也较高的区域;
在九江市柴桑区江洲镇采访的时候,一位在邮局工作的女士告诉我们:从1998年起,她自己家,以及她知道的很多亲朋好友,都有意识地在家里准备一个“应急包”,“所有重要的、值钱的东西都放里面,随时准备抗洪”;
在九江市永修县三角乡采访的时候,当我们问受灾群众安置点还缺什么东西,一位志愿者告诉我们:“什么都不缺,缺了也会立刻补上!现在跟1998年那会儿太不一样了。”
……
自7月10日12时30分起,九江市将防汛应急响应等级提升为Ⅰ级以来,这里的抗洪形势就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而1998年九江抗洪,再次被频频提起。
22年过去了,1998年,依然是九江人民心中永远的痛。这种痛,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打下深刻烙印的同时,更上升为一种全民的、强大的、鲜明的凝聚力。今年我们再去九江采访抗洪,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跟1998年不一样了”。
到底有哪些不一样?除了抗洪技术上的日新月异,装备上的高端精良,救援方面的迅速及时,群众组织的周密高效,在几天的采访过程中,同样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九江市民心理上的自信心、安全感、信任度,都在提高。
我们看到了三角乡五万多亩农田被淹、村民们在公路上结网捕鱼的场景,也看到了安置点井然有序的群众生活以及一天建成的厨房;我们看到了因抗洪关系,通往江洲镇的轮渡暂时还是只能人、车合一,也看到了村民在洪水没过膝盖的农田里抱起据说能超过70斤的大冬瓜,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我们看到了滨江大道上冒着烈日扛起沙袋加固江堤的子弟兵,也看到了傍晚时分纳凉散步的市民,以及嬉戏打闹的孩子们。
曾经以身为墙、以身为堤的惨烈,化为今日的警醒、坚韧与抗争。“防汛抗洪,是每个九江人的责任,更是义务。”这点,已经深入人心。
7月18日凌晨1点,在滨江大道上,我们遇到正在巡堤的九江市浔阳区教体局工作人员张光武。从7月初进入汛期以来,滨江大道就由九江市各单位分段“承包”,确保每段堤坝上24小时都有执勤人员不停走动,巡堤查险。虽然分到的路段只有两百来米(不同路段分到的长度也有所不同),但扛不住这么一直来回地走,“算下来,每天要走三到五万步”。
九江市连续第五天未有大幅降雨了,长江水位九江段已较前几日有所降低,但还没有低于警戒线。特别是随着长江上游汛情的瞬息万变,九江市防汛抗洪的形势依然严峻。但在这一刻,在凌晨的浔阳江头,灯光点点,江风拂面,恰应了著名景点锁江楼匾额上的那四个大字:风正云舒。
百尺楼昌千秋文运,七层塔锁万里长江。
这座诞生了陶渊明、黄庭坚等著名诗人、被李白写下“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被白居易写下“此地何妨便终老,譬如元是九江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诗词之城,千秋文运从未衰减;而我们也深知,能锁得住万里长江,镇得住滔天洪水的,从来都不是这为了祈平安而建的塔,而是那些正奋战在抗洪现场、用责任和担当筑起坚固防线的人。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孙立梅/杨眉/罗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