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5日至8月23日,“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在上海博物馆举办。197件组文物的规模,可以称得上是上博年度大展了。但是对于这个全面讲述江南文化艺术的大展,你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需求作为切入口,用不同的方法去参观。
比如,你对大展里的重头展品有兴趣的,可以专门看一些视觉系的展品,一饱眼福;大展涉及的文物类别有很多,你如果只对某一类别展品特别感兴趣,不妨“专攻一门”,细细打量;大展还有很多故事线索和别具匠心的归类,你可以顺着策展人的“小心思”去品味;当然,最希望你是对整个江南文化艺术的成因、源流、特征有考察之心的,这个大展值得你看个两三遍。
我们这里就提供一些比较个人化的“看法”和有意思的展品。比如,从大展里最长的两件作品去对比着看。
展览打头阵的展品是王翚等画的《康熙南巡图卷》粉本,图卷共分十二卷,此次展出的是第七卷及三幅散页的粉本合卷。所谓“粉本”,就是绘制定本前送审的最后稿本,在该长卷中,人物多不胜数,但人物形象都画得比较简单。有趣的是,长卷里人山人海,却唯独没有画主角康熙,只是用华盖标识出具体位置。
■《康熙南巡图卷》局部
而本次展览另一超级长卷,是清代徐扬画的《姑苏繁华图卷》。该卷全长12米多,完整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其中人物多达1.2万人,建筑物2140多栋,50多座桥,被誉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两幅画创作年代相差近百年,画的都是苏州的繁华,细节上却颇有不同。大家不妨细细领略。
■《姑苏繁华图卷》局部
我们还可以从一些非常有趣的展品里去领略江南的气质。
比如这件距今5400年—4300年良渚文化的玉项链,出土于上海青浦区福泉山遗址。该项链如果是在商场里看到,你也许会以为是国际大牌的潮款呢。
春秋晚期的吴王夫差鉴,是当时南方制造的大型青铜水器。通过铭文可知,这件水器是吴王夫差所铸造。起因是吴越两国大战中,吴王阖闾中箭身亡,夫差为雪耻,加强军事,励精图治,后来终于大胜越国,让勾践成为自己的奴仆。这个鉴就见证了吴越之间长期的征战。
■吴王夫差鉴
其实,从史前到三国时代,江南的风格一直是刚毅勇武,同六朝之后的江南风格很不一样。
展厅中还并排展示了元明清三代的江南刻本,让我们领略了中国古代图书印刷水平和风格的变化。从刻本的审美变化看,元代潇洒,明代清癯,清代谨严。
■元刻本
■明刻本
■清刻本
展览中三国·吴《宫闱宴乐图漆案》出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朱然墓,虽然展品已经破残,但图案中有55个人物,表现了吴国贵族的奢华生活,传递了三国时代的贵族生活讯息,因此格外珍贵。
■三国·吴《宫闱宴乐图漆案》
展览中有一些专柜,呈现的是不同类型、不同年代的文物,但却是策展方的匠心所在。比如在某个柜子里,同时陈列着东汉青瓷罐、三国青釉壶、北宋青白釉香薰、明代玉碗(▼),原来这些文物分别来自于孙权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墓、三国东吴名将朱然墓、包拯次子包绶夫妇墓以及明朝开国功臣沐英的家族墓,都与咱们江南的名人有关。
展览中还有百年前的一套联名款墨锭。这套牡丹图墨是任伯年的书画、胡国宾刻制墨模,加上曹素功制墨,三位大师联名,成就了文物。
李叔同篆书“知止”页,是李叔同1919年书赠好友夏丐尊的。这幅书法对于今天的股民来说,恰好说明了“会买是徒弟,会卖是师傅”。
此外,展览中还有一些非常值得一睹风采的名迹,如国内现存唯一一件南宋哥窑五足洗、五代董源《夏山图卷》,首开文人篆刻先河的明代文彭“画隐”石章以及明代何震“烟波钓叟”白文石章等等。
我的“个人看法”介绍完了,各位可以自行找时间预约,去用你自己的“看法”参观这个上博大展。
“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
时间: 2020.5.26—8.23(周一闭馆,国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上海博物馆一楼第一展厅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