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直播“探江南”,带你领略布展中的“春风千里”展

5·18“国际博物馆日”,上海博物馆特别策划了了“春风千里,诗画江南——江南文化艺术展抢先看”直播活动。跟普通直播不同,这次活动带大家参观的,是一个正在布展中的展览,而且活动还采用了“微综艺展览直播”的新模式,有专家导览、电视综艺和学术对话等多种样式,一个小时直播,完全不枯燥。

上博杨志刚馆长通过视频表示,上博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重镇,举办过数十场与江南有关的展览。本次展览涵盖青铜、陶瓷、书画、玺印、碑帖、古籍、造像、玉器、竹木牙角器、漆器等多个门类,对于展陈、设计都是一个挑战,我们努力突破时间脉络和单一门类,希望观众体会到江南的深厚意蕴。本次展览还得到了十余家兄弟博物馆的支持。

■上海博物馆杨志刚馆长


随后,主持人王爽和上博专家谷老师带领观众步入布展中的展厅先睹为快。

王羲之的《秋月帖》拓本,该帖是王羲之在故乡绍兴写的,东晋以后的江南,有着人文气质,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王羲之《秋月帖》拓本


清代文人吴大澂的《愙斋藏古图卷》,表现了古代文人在书斋中鉴古赏珍的过程。吴大澂过眼的文物珍品大概有上万件,他在图卷上对文物一一做了考证,每一件文物都有名字。

吴大澂《愙斋藏古图卷》

在文征明的《江南春词意图》面前,著名主持人曹可凡正在细细品读。他特别喜欢文征明,现场为大家解读了文征明。《江南春》描绘了当时文人的生活,表达出一种闲适的感觉。文征明在这里借元代倪瓒的诗词,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画面中江南的春意活力十分浓郁。

曹可凡还指出文征明这种风格来自于赵孟頫的小青绿,跟宋代青绿山水相比,更加淡雅。当年江南文人都喜欢雅集,这是文人交往的基本方式,比如王羲之等文人聚会的兰亭雅集。到了明代,苏州经济繁荣,诞生了文征明等“吴门四家”。

文征明《江南春词意图》


这次“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从2018年6月就开始筹备,上博还特别邀请了学术顾问,如江南文化研究、上海史研究专家熊月之。对于上海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系,熊月之先生表示,上海文化和江南文化在概念上有差别。近代以前,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近代以后,上海发展为特大城市,80%以上的人口都是江南人,上海文化也是江南人创造的,但又是江南文化的升华。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表示,江南文化是滋养上海文化之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传播是浸润式的,非一朝一夕之功,江南文化的传播也是这样,我们将与上博合作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江南文化”讲堂,让人们对江南文化的过去、现状和未来有一个了解。

■熊月之(左)、任小文


直播中还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展品,如仲尼式古琴,专家介绍了中国古琴文化的常识。还有展品顾绣《三酸图》,顾绣的特点是以针代笔,有画意,欣赏顾绣时需要有一定文化基础。专家还告诉观众,《三酸图》是苏东坡等文人品尝桃花醋时的表情。

《三酸图》局部


谷老师介绍展品中的宋代茶具,她说,古代冲茶方法与今天完全不同,比如宋代是斗茶,用黑色茶盏能衬托出茶末在水中打出来的白色泡沫。

江南盛产竹子,所以竹雕文化繁盛。竹子虚怀高节,蕴含着正能量,很受江南文人喜爱,所以当时文人、平民都喜欢刻竹子。

展览还特设了一个工艺品展柜,尝试着把江南特色的多种工艺品放置在同一个展柜中展示,很多人看了都觉得有新意。

现场值得一说的展品还有很多,5月26日,“春风千里——江南文化艺术展”将在上海博物馆揭幕,请大家届时到展厅感受江南文化艺术的精妙。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