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闭馆多时。现在,Ta终于恢复开放啦!
首场新展为“共振——第七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主办,特邀徐可、施瀚涛、陈晓阳3位评委,从全国各地800多位艺术家的投稿作品中,遴选出19位艺术家创作的影像、装置、绘画、雕塑作品入围本次展览。
诸位艺术爱好者们,是不是迫切想看看有啥好展品吗?快随小编一起先睹为快吧。
▶马东利:《以貌取人》(油画系列作品)
《以貌取人》将目光聚焦在社会给予的职业身份上,并抹去个人特征,结合当下抗疫背景,是展览中的热门画作之一。
“娃娃机”里的“娃娃”是《以貌取人》的形象玩偶化。作品让观众在游戏世界寻找现实社会中的自己,用娱乐方式和自己的社会身份产生互动,在模拟游戏中掌控自己的命运。
▶秦晔璇:《什么都没有看见》(影像作品)
在一段下水道录像中,作者不断重复“我什么都没看见,你什么都没看见。”试图以日记的方式将“我”、我的日常、最直接的生活体验、脑内投射的碎片化场景串联起来,诠释自身与时代的关系,并试图以此理解自身与当下时间线里其他事物的关系。
▶陈琦:《艺术介入治疗—植物人脑电波计划》(功能性艺术设计作品)
这件以艺术疗愈为目标的功能性艺术设计作品,获得中国科学院和陆军总院神经外科的支持,结合新媒体艺术、计算机科学、脑机交互、医学等,利用可穿戴脑电波设备,将病人的实时脑电波进行可视化,以此帮助处于微意识情况下的植物人进行视觉康复刺激,并帮助家人在亲情交流的情况下了解植物人的脑部活动。
▶刘冠南:《我们参与了对自己的剥削,我们剥削了对一切的参与》(艺术项目作品)
该作品寻找了10个不同职业的人,以微小的固定报酬换取其等价工作时间,让其在这段时间内做任何想做的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并用视频记录,旨在“雇佣”人们回到生活本身,而不是沉溺在各种固化的价值观下日常劳作的模式迷失自我。
▶张增增:《无题》(二手老板椅、电机)
椅子在当今文化里有着非常多元的意味,椅子作为现成品,仅仅被描述、再现和呈现所表现出的却是另一种对“物”的美感之探寻。《无题》是纯粹对现成品,其所属物性和多样性的纯粹美学颠覆,每个旋转的椅子,并无法坐人,这也是今日人造物存在的悖论。
▶宋戈文:《彼岸:神秘之骰的闪念》(金属、席梦思床垫、电机、时间控制器)
这件装置作品在席梦思床垫的对角上空,由一对手指,在接触过程中会产生电流。作品灵感源自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天顶壁画中亚当与天父手指相触碰的瞬间。床作为灵媒,沟通着现实与梦境,在两重的空间维度中,能量引导着思绪在传递与延续。
▶张超:《寻找的厚度》(木、树脂材料)
这件作品带有超现实的氛围,木头部分像个桌子,看似已消除了作为家具的功能,颇具雕塑感。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一个特殊的空间,并且每个面之间都存在着某种联系,是形体空间之间的联系,也是某种情绪的联系。
▶胡靖:《1号房间》(盒子、塑料人物模型、汽车模型)
《1号房间》利用人的密集恐惧心理,还原生活的一个状态,并且在狭小空间里展示,其实我们每天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因为身在其中,所以全然不知。作品将这种微妙的状态展示出来,以还原生活的真实。
▶乔相伟:《裁欲山前卐相生》(绘画)
该系列作品分纸本和布面绘画两个部分,运用了大量的油漆笔、修正液、墨条、钢笔水等材料。作者围绕日常的人和事,以及其个人情绪和社会事件发生的化学反应,民生、国足、贸易战、空气问题等那些家常便饭的琐事都成为其思考的问题。
好啦,展品就介绍这些,更多的作品去大展现场欣赏吧。
噢,也许你会问,此次展览为啥要借用“共振”这一物理学概念?
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振动源”,引发着各种各样的振动关系,并以艺术的形式多样化地呈现在艺术家的思考和创作当中。当艺术家将内心与之相关联的一点感动、一段思考转换到其所创作的作品中,再通过展览展示、媒体传播开来,就像投入湖面的一粒石子那样引起一连串的涟漪:引起观者的共鸣,带来群体的思考,甚至又进一步地引发在社会、文化、历史维度更大的振动幅度,带来更多的共振效应。
小编提醒大家,疫情防控期间,为限制人流,展览采取线上预约的方式对公众有序开放。
【参观方式】
参观票价:免费
购票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图片预约
开放日前:5月10日-9月13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18:00(17: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
展馆地址: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虹口区多伦路27号)
周边交通:地铁3号线东宝兴路站;地铁10号线海伦路站;公交18、21、167、854、939路到横浜桥站下车。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武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