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号晚上10点,崇家懿拖着疲惫的身子从急诊病房出来,刚结束一天工作的她接到通知,明天要前往武汉支援。
要出发了!虽然之前报名也做过心理准备,但真当这一刻来临了,还是会对即将面对的前途充满未知。说不害怕是假的,不过我觉得作为一名急诊科护士,去需要我的地方,我义不容辞,而且那些去援鄂的都是比我大很多的老师,他们都没有畏缩什么,我身为年轻一辈,更应该负重前行!
到家已是凌晨一点,崇家懿匆匆和父母告别、打包行李,怀抱着对未知的迷茫,第二天踏上了前往武汉的飞机。
两个月的家人,一辈子的尊重
在武汉,崇家懿支援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那里收治着许多危重症的病患,踏进院门的那一刻,她明白必须全力以赴,跟疫情抗争到底。
在经过张静科护士长和陈澍主任从各方面规划了工作流程、注意点、自身防护后,崇家懿便分组踏上了“新冠战场”。
消毒、穿上隔离衣全副武装,通过四道门进入病房,每天四个小时的轮班工作开始了。
护理病人的工作不能马虎,尤其是给重症病人插管,极容易传染,要时刻提醒自己,抱着12分的谨慎,对待病人像对待家属一样,用心做护理。”
每天除了护理工作外,崇家懿还要照顾到病人的衣食生活。这期间,崇家懿还经历她援鄂时最难忘的回忆。
“我接手过一位80岁左右的奶奶,当时老奶奶生命体征平稳,面罩吸氧,虽说精神不佳,但意识清醒。对于这种情况的病人,医院每天都会按时送饭,当时作为当班责任护士的我自然就承担起这份职责!”
一次送饭后的复查,让崇家懿发现老奶奶并没有用餐,在她的询问下才知道,老人由于没有牙齿无法咀嚼饭菜,饭菜对于老人来说确实难以下咽。
这种情况已经多久了呢?其他老人是否也有这个问题呢?是否可以对这类老人提供半流质的食物呢?
崇家懿心中很是懊悔,也是那一刻,她清楚意识,作为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护理病人的身体,也需要去关心重视病人的主诉,人文关怀的缺乏也会引起疾病的恶化。
当即她跟医院申请了半流质食物。看着病人幸福的喝完一整碗粥,她也跟着安心了下来。
第二天临近下班前,崇家懿再次来探望这位老人。一进病房,老奶奶便叫住了她,“她还记得我”,奶奶略带哽咽地说,“我的情况我很清楚,但在这最后时刻能有人这么照顾我,真的很感谢你。看到你我就想起自己的孙女,你俩差不多大。”说着说着,奶奶就哭了。
沉默的病房,显得格外安静,崇家懿也瞬间红了眼,回握着奶奶的手“吴奶奶!我相信你一定会好起来的!”
救治重病的患者是我们的使命,让患者感受到亲人般呵护和温暖也是他们坚持的动力,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就是他们的家人!
在孤独中成长
2月的武汉越来越热,每天崇家懿就来回奔跑在病房间,稍微一动就是汗流浃背,等到出了病房时,把衣服脱掉,衣服几乎都湿透了,冷风一吹,更是冻得瑟瑟发抖。
辛苦一天,回到酒店,她说,最幸福的事就是吃着老上海的光明冰淇淋,看着剧。她还记得小时候,妈妈下班时,总会买一包光明冰砖给她,那一刻,总是特别的想家,每次在和妈妈视频的时候,听着熟悉的声音崇家懿都很想哭,然后没说几句就匆匆挂掉电话,一个人默默地哭泣。
崇家懿说,一个人在武汉总是特别的脆弱,每天在医院看到太多的生命逝去,加上日夜颠倒的工作,情绪在疲惫中慢慢积累着,她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大家要在彼此的衣服上写下名字,她让同事写的是“虫虫要坚持、要坚强,”同事就问她,是不是心情不好,那一刻,她的泪水一下子就出来,泪水就在防护镜里,流不出来,又干不了。
不过那段时间,崇家懿闲时就读读书,在厕所里对着镜子练舞,工作中,看着被救治的病人慢慢好转起来之后,对着她竖起大拇指,孤独似乎也没那么难熬。
将近两个月的援鄂时光飞逝,离开武汉的日子就要到了,在走之前的最后一天,崇家懿戴着护目镜坐在病房里,心中五味杂陈,她想,可能以后再也没有机会透过护目镜去看这个世界了,那一刻还挺舍不得的!
3月31号,收拾好行李,崇家懿踏出了这间住了两个月的酒店,返程回沪。一路上,警车开道,沿路民警驻足敬礼,武汉市民、志愿者自发夹道欢送,还有很多私家车经过时,都会摇窗向她们挥手,那一刻她觉得特别光荣,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
回到上海之后,崇家懿有很多想做的事,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美美地吃上一顿妈妈烧的饭菜,然后和朋友一起健身、练舞,把生活过好!
她说,明年,我绝对要再去一次武汉,好好地把武汉逛一次,黄鹤楼、热干面、小龙虾…..,等着我!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魏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