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日是第130个国际劳动节,本市各校在今年五一劳动周也举行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劳动教育?如何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用好花园、学园、田园和乐园,开发四季劳动教育课
劳动教育中,认知是基础,体验是关键。许多学校因地制宜,给予学生们劳动教育的丰硕土壤。
比如,地处农村的宝山区馨家园学校抓住植物栽种优势,建设花园、学园、田园、乐园四园一体育人环境。松江区小昆山学校内有近千种植物,学校开发了四季劳动教育课程,通过九年成长劳动项目进行劳动教育。嘉定区娄塘学校从传承娄塘古镇美食传统获取灵感,开设了食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生活技能的同时,也让家乡食文化得以传承。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劳动教育主题双创项目,通过与“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相结合的公益服务项目、劳动创意项目等,增强学生诚实劳动意识,激发守正创新的创新创业热情。
上海中学设立“后勤体验周”,将学生劳动实践岗位放在学校后勤各个岗位,学生走出书山题海,体验并理解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杨浦少科站延伸12年区域品牌特色活动“节能小当家”,推出特别版居家劳动实践活动,鼓励居家抗疫无法外出的青少年撸起袖子干家务。
上海大学的“劳动教育主题周”,上大学子们发起“劳动打卡”“志愿服务到社区”等活动,在公益劳动中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蓬勃力量。
有学校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劳动教育的评价探索。如静安区第四中心小学创建“我争道德币”活动,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劳动。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探索一体化
同频共振用好各学科,让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上海积极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纵向衔接的探索。2019年,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开展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展示交流活动,通过优质课展示、论坛研讨等形式,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推向深入。
各区各校也在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校本化探索。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于课程改革中深化劳动教育的探索已有近20年。学校自主开发了与劳动技术教材融合互补的劳动系列校本课程,包括校内劳动、家务劳动、美丽家园三类,设置“德”“才”两个系列课程,着重对学生进行相关“劳动知识、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的教育。
上海财经大学规定学生在大学本科修读期间需完成不少于32 学时(2学分)的劳动实践教育必修课程,围绕劳动观念素养、生活技能、社会实践、公益服务、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生涯探索七大模块建立了劳动课程体系。
上海建桥学院推出“文明修身”劳动教育必修课已有十年。2019年,学校联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共同打造劳动育人新课程,建立劳动育人基地。
2014年起,上海结合中、高考改革,明确高中生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60课时、初中生参加公益劳动80课时和职业体验32课时的具体要求,并纳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中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和毕业的必要条件。罗店中学推出“每一位学生三年里能在四个不同场所参与五类项目”的劳动主线,辅以相应的评价内容。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将劳动评价融入了专业学科,要求所有专业实施学农与创新创业教育,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项目,巩固专业知识,增强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
合力育人,协同家校社各方面
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需要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构建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促进劳动教育落地落实。
上海努力打造公益性、普惠化、开放型的“社会教育大课堂”,将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将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予以课时保证。另一方面,整合资源,推进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2000年起,通过市、区两级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市教委会同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委、市体育局、市农委、市文旅局、市卫健委、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建设了涵盖爱国主义、劳动实践、传统文化、科普教育等12大类2000余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提供实践岗位80多万个。
学生劳动素养纳入基础教育总体评价之中,逐步建立劳动技术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保障体系,既关注学生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应用,更关注他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