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五大疑难,你的赏石段位绝对涨停板!

《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于4月29日至6月28日在上海博物馆四楼第三展厅展出。

供石虽然是小众藏品,但社会上的发烧友并不少见。而对于大众来说,谈起供石、赏石,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无非是公园里的假山、《水浒传》里的花石纲,再谈下去就是空白了。如今,一场关于供石展览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这是国内博物馆举办的第一场供石展,所以意义非凡,而且看了之后,至少对供石文化有了直观了解。

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副主任施远还为大家解开了关于供石的五大疑难问题。这里面,有些疑难连供石发烧友都不见得知道。所以耐心看完本文,再到上博实地看一看展览,你的赏石段位绝对涨停板!

为什么全国各大博物馆里几乎都不收藏供石?

答:上海博物馆在接受胡可敏女士的捐赠之前,只有“小方壶石”这一块供石。石头是一种天然物,而国内的博物馆大多是艺术博物馆,天然物算不算艺术品?这是一个问题。石头汇集了多方面的学问,它是自然、人文、历史各种因素的集成,比如石头的底座属于工艺美术范畴,石头上面有题字,属于金石、雕刻艺术,所以石头作为一个独立的学问,很难归在哪一类里,这也是公办博物馆的一个研究空白。懂自然地质的人能判断一块供石的真正产地,但他看到上面的名人题字也许就相信了,而作为博物馆的研究者,不可能对名人题字就那么容易相信。研究供石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文物学、博物馆学是不一样的,因此目前中国各大博物馆基本都没有开展供石的收藏、研究。但是有了胡可敏女士捐赠这批质量很高的藏品之后,未来博物馆可能会开展更深入的工作。

为什么“不瘦、不皱、不漏、不透”的也是好石头?

答:“瘦、皱、漏、透”是中国人对供石外观的审美总结,但它只是社会上对石头一般的审美理解,并不绝对。有大量优秀的石头并不符合“瘦、皱、漏、透”标准,一样都不符合,照样能成为优秀的文房供石。比如此次的重头展品“小方壶石”,它就不是“瘦、皱、漏、透”,它是板块状的崂山绿石,健硕稳重,不是秀美、通透的风格,但它在美学上被高度评价,一些著名收藏家都收藏过这块石头,大画家吴湖帆还专门画了这块石头。

怎样的供石才算完美?

答:从观赏角度说,一块供石是否完美,要看它能从多少角度进行观赏。比如展览中的“襄阳无语”研山,观赏性特别强,因为它可以从360度去观赏。这也是供石的价值所在,可以看的面越多,越是稀有,观赏价值也就越高。

为什么不能对供石进行人文年份判断?

答:上博这次展出的所有供石都不注明年代,因为对于古代石头的人文年份判断,目前还没有形成权威的认识。如果有传世的文房供石,其人文年份一定不会早于宋代,因为中国人是从五代、北宋才开始把石头作为审美对象的。而且目前,我们也没有绝对的证据,证明哪一块供石是宋代的。当然,石头本身有地质年代,那就更悠久了。

为什么对于供石上的铭文不能轻信?

答:对于供石上刻的铭文,我们不能看到有名人的铭文,就轻信这块石头跟名人的关系。比如,展览中石庵题的“襄阳无语”研山,“石庵”是清代文人刘墉的字,但石头上的“襄阳无语”是不是刘墉写的字,然后请人刻在这块石头上的,我们无法判断,我们只能把它称作“襄阳无语”研山。

有些供石上的铭文,连收藏家也认为是后人刻的。比如展览中一块“项子京”铭研山,上面的铭文,都可以确认是后人伪托刻上去的,它只是一种寄托吧。

对于石头上的题刻,相对来说,园林或大型石头上的题刻会比较确信一些。因为它不能移动,比如摩崖题刻等等。而对于供石,我们不能太轻信。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