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上海公安交警部门公布了3月以来上海发生因非机动车一方严重违法导致亡人的事故,数量高达14起,而老年群体更是非机动车违法导致死亡的“重灾区”。14起亡人事故中,非机动车驾驶人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85.7%。
72岁的宋某、64岁的张某、66岁的朱某、65岁的陈某、62岁的王某……警方公布的五起典型案例中,事故当事人也全都在60岁以上,他们既是交通事故中的受害者,但又是交通违法行为人。
目前,老年人成为了交通违法行为的高发人群,尤其是以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为主。
数据显示:老年人成交通违法高发人群
“欸欸欸…阿姨现在是红灯,不好过马路的,你就耐心等等嘛!”市民老孙向记者反映,他发现自家小区附近的老年人成了“交通违法大户”,他每晚在小区附近散步时,都能重复“教育”好几位交通违法的爷叔阿姨。
“老同志好多都不怕危险的噢,有时候我好心拦住他们,他们还说我多管闲事。”
除了行人,老孙还发现非机动车驾驶员里,也有很多老年“交通违法老手”。
▲图文无关
“有的头发都白了的老头子,用电动车载小孙女上学,经常都是看到没车就闯红灯,然后还为了抄近路逆行,特别不安全。”老孙很是疑惑,究竟是这些爷叔阿姨根本不知道这些行为属于交通违法?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老年人本来行动力、反应力都比不上年轻人,闯红灯更加危险,我每次看着都是又担心又生气。”
根据上海公安交警部门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老年人成为了交通违法行为的高发人群,尤其以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为主。
3月以来上海发生因非机动车一方严重违法导致亡人的事故,数量为14起,其中,肇事一方非机动车驾驶人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85.7%,平均年龄高达到60岁,年龄最小的38岁,最大的79岁。
而每周公布的“行人、非机动车违法整治”案例中也能发现,案例中半数以上的交通违法行为人都是上了年纪的爷叔阿姨。
▲图文无关
闯红灯、逆向行驶、非机动车载人……这些看着让人触目惊心、后怕不已的交通违法行为,在老年人口中却成了“没问题、小事情、这有啥……”
年轻人比较多关注交通安全的宣传,再加上很多人学习驾考,对交通法规有比较系统的认识,相对来说,老年这方面就会比较薄弱,比较容易违法交通法规。
交警总队事故处处长王毅总结了老年群体交通违法行为高发的原因。
交警提醒:老年人不能把自己看作路上弱势群体
“我们交警执法时,经常会受到执法过严,不近人情的指责,例如说抢灯通行、越线等待这类的,特别是老年人被处罚后感觉不能理解。”王毅指出,这其实是对于交通安全的错误认识。
以3月23日在浦东齐河路东明路路口发生的非机动车事故为例,监控显示:72岁的宋某某驾驶电动自行车沿齐河路由西向东行驶至齐河路/东明路路口,在信号灯红灯情况下驶入路口。
此时红灯剩余时间不多即将变绿,而郑某某驾驶小型轿车沿东明路由北向南行驶,两车随即发生了碰撞,宋某某送医抢救无效死亡。
这就是误区,信号灯转换前的几秒,横向车道的车也会加速通过,其实是最危险的时候,这些小细节处罚其实是为了让大家提高安全意识,但是很多老人会不理解,对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教育和沟通成本。
▲图文无关
另外,老年人普遍认为,自己作为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是弱势群体,机动车有义务关注路面交通,确保行人、非机动车在路面的安全,王毅指出,这同样是非常不正确的想法。
“以前大家觉得出事了,机动车一定会赔偿,而且它们还有保险,但其实我们在处理事故的时候,都是实事求是,如果事故是因为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违法,我们定责也不会因人情变动。”
王毅也提醒,发生交通事故,最重要的还是人身健康受到了伤害,行人、非机动车的弱势主要是体现在这个部分,一旦因交通违法发生事故,对于当事人和家庭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们希望年轻子女也能和我们一样,教育自己的父母不要做闯红灯、逆行这类的交通违法行为,老年人自己也要绷紧安全的弦,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荣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