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无问西东”丨长风新村街道海鑫小区居民们聆听了援鄂英雄的故事

为弘扬宣传全民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的伟大战疫精神,同时进一步增强居民在疫情期间的自我保护技能,提升公共卫生意识,4月9日上午,长风新村街道海鑫居委会联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彭沪医生举行抗击疫情报告会,小区党员、志愿者骨干、楼组长等50余人参加。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报告会的主讲人彭沪于4月5日刚完成援鄂返沪后的14天隔离。按规定,彭医生原可以调休,但考虑到工作事务繁忙,他毅然放弃休假返回到工作岗位。今日,他应邀给社区居民分享援鄂经历、普及防护常识。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但有所命,无有不从”,彭沪的分享从这两句“心里话”开始。他表示,对于新冠病毒未知,当时报名驰援武汉时确实有些许紧张。“但是作为一个急诊医生的一腔热血和责任使命感驱使着我义无反顾地去了。当然这也谈不上什么高尚,这时候我不上谁上?”彭沪说道。

从彭沪的分享得知,他所在的上海支援武汉医务团队在3月22日撤离前一直负责武汉三院ICU的工作,这里一直存在着“氧不足”的情况——新冠肺炎病患需氧量大,而整体供氧水平和相关设备较需求量略显不足。此外,还会有上了年纪稍有癔症或因病情催生了心理问题的病患自己弄松、摘下氧气面罩,使得他们自身的缺氧情况雪上加霜。

彭医生和他的同事们为了这些病患的生命安全,只得数小时驻足于病患床前安慰、监护。期间有一位百岁老人多次想要放弃治疗,只有支援团队的一位女护士可以安抚老人,并不是因为她有什么过人的沟通技巧,只是她付出了数倍努力陪伴、沟通。“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病患风险是比较高的,但是为了他们的生命安全,我们哪能顾虑这么多!”

分享会上,彭沪还打趣地说,厚重的防护设备让他体验了一把当80岁老人的感觉,“厚厚的雾气像是得了白内障,防护服的重量压得只能驼着背,触觉麻木而且听也听不清,讲也讲不明白。”然而与病患的沟通又是最重要的一环,现场的医务人员只得用心又用心,耐心再耐心。除了用心、耐心还要开动脑筋,彭医生见病患们闷闷不乐,遂给自己改名“彭去病”,大字写在防护服上,从那以后病患们看到他都开朗了许多。

“在那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是英雄”,彭医生讲述了他亲眼见到的一个例子:一位女医生为抢救病人高强度运动,厚重的防护设备导致她缺氧几近晕厥,但返回途中另一位女护士晕倒在她身后,她便又不顾自己的身体状态转身奋力加入到抢救女护士的队伍中去,“当然还有三院的护士长,就是那位在岗位上牺牲的刘智明院长的配偶。他们舍己救人的大无畏精神震撼了每一个人。”现场的居民无不对这些英雄们肃然起敬。

随后,海鑫居委会主任邵音结合彭医生的讲话,简单回顾了社区防疫75天以来的工作内容,对参与排查、防控工作,保护了社区全部1816户居民生命安全的社区志愿者及一线工作人员表达感谢,表示这同时也离不开全体居民的配合和帮助。邵主任呼吁居民,当前全球疫情发展态势仍不明确,不能放松警惕,要继续保持强烈的防范意识。

严肃话题过后,彭医生给居民们普及了防疫小常识,他强调,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且至今仍有大量不确定性,大家应在保持警惕的同时保持科学客观,不信谣不传谣。他表示,新冠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通过鼻腔黏膜和消化道,所以戴口罩和勤洗手的习惯必须长期坚持。

通过本次分享会,居民们更直观地了解到了援鄂医务工作者英勇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身姿,体会到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和全力以赴、忘我工作,以精湛技术和医者仁心全力守护生命的态度。也促使我们愈发团结、众志成城,凝聚起共克时艰的强大能量。向“最美逆行者”致敬。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长风新村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