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观长三角,用镜头连接未来。第二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初赛一共有5道选题,选择《被手机改变的生活》(出题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这道题的人数最多。小作者们表示,手机这个主题贴近大家的生活,有话题性,操作起来也更容易上手。
宁波外国语学校8年级纪澈、嘉定区古猗小学2年级罗奕希,他们用完全不同的视角,诠释被手机改变的生活。
手机带来了便利,却拉远了人与人距离
“走在高楼林立的街道,环视四周,许多人都低头而行,两眼紧盯那小小的萤幕,不是对着它说话,就是在萤幕上以手指不停的跳着凌波微步,这几乎是人手一机,每个人出门都似乎离不开它,如此受欢迎的明星究竟是谁?它就是新时代的宠儿——手机。”
纪澈的作品想表达的是,手机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手机本身也有了进化,手机的出现让社交变得简单,但它也的确让我们在不断的朋友圈互赞中忘记了社交的本来初衷。如今无论是在公交、地铁甚至朋友聚会上,你看到的却都是人们盯着手机屏幕的疲惫双眼以及不断滑动屏幕界面的手指。手机改变了社交生活,但手机不应该终结最初的社交方式。偶尔抬起头,远离手机一段时间,你一定会发现生活中不一样的色彩。
视频作品中翻出家人曾经用过的手机,诺基亚、华为、苹果,作为视频素材。在视频里纪澈还用到了手机里的地图、点外卖、社交软件等界面,另外也加入了一些网上搜索比较玄幻的画面,大部分素材来源于生活。
对第一次使用视频剪辑的纪澈来说,在指导老师陈赛玲的指导下,完成了这段视频,还算顺利。中间做过两次修改,由于初次使用,技术不佳,刚开始用的软件在图片处理上不是很理想,真正的素材整理、视频剪辑到录制声音的时间用了一个下午。
陈赛玲表示:“纪澈同学的这个作品,非常切合当下的环境,且有切身体验,来源于真实生活,贴合生活。手机问题,‘堵’不如‘导’,只有学生自己意识上的接纳、认同,进而迸发出掌控的意愿,才能真正在行动上得到落实。”
视频拍摄4小时,剪辑成58秒
“ 以前我们看书,需要带着厚厚的书本,现在只要拿出手机,就可以尽情地阅读;以前我们买东西,要跑遍商店,现在只需要在手机上安装一个APP,就可以轻松地在网上购物。”
罗奕希的作品将过去没有手机时的生活和现在有手机的生活进行对比。58秒的视频里,罗奕希的家人爷爷、奶奶、妈妈都出镜了,配合着罗奕希低头看着手机和书完成了一次群众演员的任务,视频拍摄前前后后加起来的时间是4小时,相当于两部电影的时长,其中有几个片段拍了至少5次以上,最后经过不断修改和再次剪辑,呈现出58秒的视频。
罗奕希在参赛之前没有接触过视频剪辑软件,这是她第一次剪辑,是在爸爸的指导下学习使用VUE剪辑软件。视频制作的时候遇到了许多难题:比如字幕对不上时间轴、片段之间转场不连贯、文件压缩后尺寸还是过大,时间过长显得有些拖沓等等。整个视频剪辑经过了4次修改,才形成最终的作品。
罗奕希告诉记者:“我希望能通过这样一个视频,唤醒人们关注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的危害;多花些时间用心观察身边的生活,而不只是通过手机去了解。”
作为罗奕希作品的指导老师徐妍瑶看来,罗奕希的作品层次清晰,画面精良,转场自然,最可贵是小朋友在介绍时落落大方,与家长的配合亲密无间,短短58秒的作品却足以看出一家人的用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杨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