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捐赠了2000多枚丝路古国钱币给上博,为上海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

著名收藏家杜维善先生于加拿大温哥华当地时间2020年3月7日去世,享年88岁。杜维善先生生前曾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丝绸之路中亚古钱币2000多枚,上博由此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异域古钱币收藏和展示体系。杜维善先生也曾荣获上海市白玉兰奖。

杜维善是海上闻人杜月笙之子,杜维善的母亲是姚玉兰,杜月笙共有7个儿子,杜维善是最小的儿子。1951年,杜月笙去世后,母亲就带着杜维善来到中国台湾,杜维善长大后去澳大利亚留学,留学期间,杜维善开始勤工俭学,当过矿工,画过图纸,毕业后,杜维善成为石油公司的一名地质工程师。

杜维善的收藏始于1980年代,经过近20年的收集与研究,西域古钱币在他的藏品库中形成一大体系。

1991年,杜维善回到上海,把367枚的萨珊王朝的金银币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此后,他又连续多次向上博捐赠西域古钱币,总数达2000多枚。

通过这些珍贵的西域古钱币藏品,观众们得以知道那些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西域古代帝国和文明。比如,在2017年底上博举办的“欧亚衢地:贵霜王朝的信仰与艺术”特展上展出的贵霜钱币,就是来自杜维善先生的捐赠。

在此之前,上博只有零星的西域古钱币藏品,由于杜维善先生的多次捐赠,上博建立起了完整的异域古钱币收藏和展示体系。上博的钱币馆里辟出专室,用以陈列杜维善、谭端言夫妇的捐赠。杜维善先生还是上海博物馆的顾问,在上博,保留了一间他的办公室。

据熟悉杜维善先生的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学者王樾先生介绍,杜维善先生的智慧,建筑于他中西贯通的学识基础上。他幼时就有机会跟着家教学习德文、英文、法文,他的国学底子更是扎实。成年后,杜维善先生有着丰富的海外从业经历,他的文化背景、职业生涯、开阔眼界,终于汇聚成就了他睿智的思维。

杜维善先生喜欢收藏、研究古钱币,是为了把生活变得更富色彩,更有意义。钱币能直观地反映历史,而中西交融的文化背景,又为他研究西域古钱币提供了强大的学识基础。

王樾先生说,文物捐赠的意义并不在于它们值多少钱。由于国内博物馆对于外国文物的收藏普遍都十分有限,杜维善先生的捐赠,不但使得上博建立起了一个异域文物收藏体系,更是为上海打开了一个观察世界的窗口和视角。杜维善先生对上海深有感情,认为上海有着开放的气质,他的捐赠,叠加了上海的城市性格以及上海博物馆这样的学术平台,就变得更具文化意义,因为博物馆就是要让人开眼界的。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峰先生表示,杜维善先生是上海博物馆的老朋友、捐赠人,杜维善先生生前将珍藏的丝绸之路古国钱币无偿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为上海博物馆的丝路钱币收藏、展示作出了巨大贡献。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詹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