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能冲在第一线,但我可以献血”-本市多家医院医护人员“打卡”无偿献血

晨报记者 陈里予

3月6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60余名医务人员来到上海市血液中心,开展无偿献血活动。

“瑞金人对于献血的热情让我非常感动。”瑞金医院副院长邱力萍告诉记者,“3天的时间里,共有120余名来自瑞金医院的医务人员以及临床医学院的医学生们响应号召,捐献热血。”

瑞金医院的献血活动正是本市医务工作者们踊跃献血的一个缩影。自疫情发生以来,本市献血人数持续减少,血液供应面临挑战。为满足疫情期间临床患者的血液需求,本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多家市卫生健康委直属单位发起倡议,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助力抗击疫情,拯救患者生命。

勇当“热血蒙面侠”

疫情发生后,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第一时间向本市多家市级医院发起倡议,“打卡”无偿献血,勇当“热血蒙面侠”,捐献热血助力战疫,多家医院响应倡议,在院内发起了动员。

“我的同事们参加援鄂医疗队,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虽然我不是传染病、呼吸病学科的,但也可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送走一批援鄂同事后,上海市胸科医院的团委书记、外科医生陈天翔响应号召,如约来到血液中心献血战疫。“当医生这份工作本来就是帮助人,献血也是帮助人,这没什么,该献就献。”

血液作为拯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医疗资源,在许多危急时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妇婴保健院的李茜是一名麻醉科医生,她在医院产科手术和妇科急诊中遇到许多突发状况,病人必须依靠输注血液方能回天。疫情期间,李茜积极响应医院号召,捐献了人生第一份热血。

像李茜这样因感同身受而捋袖救人的医务人员不在少数。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输血科主任刘晓艳和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检验科主任张珏既是同行,也是好友。两人在平日的工作中与“血”打交道,深知对病人而言血液不可或缺。得知因疫情献血人数减少,两人相约去血液中心共捐热血,完成了一次特别的“约会”。

多一袋血,多一份希望

病人对于血液的需求不会因为疫情而暂停。肿瘤、血液病以及外伤病人都需要血液救治,其中也包括患儿。连日来,沪上多家儿科专科医院组织献血活动。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在两院区同时开展献血活动,73名医务人员在医院院长于广军的带领下慷慨捋袖,用热血守护孩子们的未来。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组织开展的无偿献血活动中,年过五旬的临床心理科主任张劲松和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利军成了现场年龄最大的献血者,她们的义举激励着身边初次献血的年轻人们。

“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这里发生的每件事都与我们有关,我们必须做点什么。”在沪工作的外籍医务人员也加入到这场献血行动中。在上海和睦家医院、上海和睦家新城医院和上海嘉会国际医院组织的献血活动中,“洋医生”和“洋护士”们纷纷伸出手臂,捐献爱无国界的热血,生动体现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公益情怀。

上海和睦家医院外科医生阿思势医生来自尼泊尔,曾多次在沪献血。此次疫情期间,他通过社交媒体积极动员身边的外籍友人献血助力抗疫,目前已有百余位外籍友人在他的动员下捐献热血,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中。

目前,疫情防控工作仍处于关键时刻。随着本市各大医院普通门诊的逐步恢复,临床用血需求会进一步提升,上海市血液中心呼吁市民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做救死扶伤的“热血蒙面侠”。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