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今天下午1点半,到虹桥机场T2航站楼的南侧集合整队。”大年初四上午十一点多,上海多家医院接到紧急通知,第二批上海援鄂医疗队148人再次紧急集合,逆行武汉。他们来自上海51家医院的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危重症医学科、护理专业等。
天天在出发!
从大年夜晚上136位医务人员组成的第一批上海医疗队,到年初一三位疾控人员组成的上海疾控援鄂医疗队,再到年初二晚上50名护士组成的医疗队奔赴武汉。
相比第一次的匆忙和突然,第二批医疗队的待命医务人员们早就整理好行囊,禀实时关注着第一批医疗队的救助进展和条件。
晨报记者发现,在他们的行囊中,不仅有个人物品、防护物资,还有因为穿防护服不方便而准备的成人纸尿裤。
随时随地准备出发,这是每个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心声。
“说实话,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 大年初一,第六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郭忠就冒着细雨去超市采购些个人物品。
今年52岁的郭忠,对于“紧急出发”可以说并不陌生,2003年“非典”那会儿,作为六院医疗队队长的郭忠已经做好了整装待发支援香港的准备。201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禽流感,郭忠进驻金山公共卫生中心,在最一线参与救治。而就在不久前,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传来上海医生殉职的不幸消息,郭忠接到命令连夜发出奔赴日喀则,第一时间开展工作。
“相比90后的小年轻,我是老同志、老党员了,作战经验丰富,这么多年就在搞呼吸重症治疗、呼吸支持,在哪里工作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做好我的常规工作。”郭忠很淡定地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此次疫情的传播速度比较快,25天发病数就达千例;但相反可能毒性没有“非典”那么强,“之所以危重病人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本身的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会比较多。”
谈到担心,郭忠考虑的是在家的同事们。“这个季节本就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时期,我们门诊的压力已经很大了,现在还要支援发热门诊和急诊,再加上病房里还有重病人。他们的工作量也是很大的,大家一定要保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90后的谢亚莉已经在六院呼吸内科工作了8年,积累了丰富的呼吸道疾病的诊治经验。这次前往武汉支援的消息,她并未告诉安徽老家的父母,怕远在异地的父母为自己担心。
距离驰援武汉只有不到一天的时间了,六院呼吸内科护士谢亚莉仍然坚守在一线工作岗位,出发的行李箱还未来得及整理,“从接到通知到现在,内心还是有些紧张。”从新闻媒体的报道和第一批前往武汉人员的反馈信息中了解到,目前武汉当地医护人员的工作节奏十分紧张,谢亚莉表示,自己已经做好了6小时换班的准备,周围的护士同事还建议她带好成人纸尿裤,“因为穿防护服不方便上厕所,而防护服又比较紧缺,所以带着尿不湿科可以应急,以备不时之需。”
六院东院的刘素贞是血透室护士长,曾在肺科、感染科工作多年,有丰富的内科危重患者护理经验;也参加过非典的抗战。年前得知发热门诊人员紧张,即跟护理部申请,愿意利用自己的休假时间去支援发热门诊,随即医院成立了抗击疫情的先锋队,第一时间积极报名。
上海第二批医疗队领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李庆云,重症医学科护士施伟雄,与上海医疗队共146位医护人员,踏上驰援武汉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第一线。
“我们一起去,一起回来。”无论是2003年SARS爆发或是2008年汶川地震,每当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陈尔真都冲往第一线,勇立潮头浪尖,带领同事,奋力抢救。陈尔真坦言,作为第二批上海援助武汉医疗队的队长深感压力,但是并不害怕,因为他相信上海医疗队队员们的业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战斗力。
“03年抗击非典和08年抗震救灾我都参加了,两次经历都让我难以忘怀,我从中学习、成长、感悟了许多,这次再一次出征,我感到很幸运也很急切,我是一名ICU医生,相信在武汉,我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与武汉同道以及我们上海队员们一起努力。”他表示。
对于家人,他还是心存歉意的。他在出发的最后时刻才告诉自己家人这个决定的,主要还是不希望他们太担心。
“我们绝不退缩,我们一起去,一起回来!”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庆云也是2003年抗击非典的“老兵”,那时的他才35岁。李庆云说,目前形势十分关键,作为老兵,要身先士卒,更要多给年轻医生鼓鼓劲、打打气,同时询问和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关照他们要休息好,做好自我防护!李庆云原定大年初三回山西老家探望年迈的父母,看到疫情的发展,他早早地把回家的车票给取消了。
26岁的施伟雄是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士,他常年在上海学习、工作,今年很早就答应了爸妈,过年回福州老家过。
小年夜的上午,一直在密切关注疫情变化的他,和爸妈商量后,毅然决然地退了车票,又一次留守上海,随时等待科室、医院的召唤。当天下午,当接到医院赴武汉医疗队招募通知时,他毫不犹豫,第一时间就报名了。 施伟雄整装待发的消息传到了科里同事群后,“致敬,一定小心”、“平安回来”、“我们等你回家”……很快就刷屏了。除了谢谢同事、同道、好友们的祝福和关心外,他表示,自己会以一腔热血,拼尽全力,保护自己,完成工作!施伟雄的女友也是瑞金医院的护士,女友在手机上录了一首《勇气》,并在微信留言:送给要出发的你,去武汉的路上听,我会保护你的!
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余跃天在接到出发调令后二话不说就准备出发了,备班在家的ICU医生也在第一时间赶往医院交接班。仁济医院EICU的吉敏娇护士有一个3岁半的女儿,当妈妈跟孩子告别、得知妈妈要去很久的时候,孩子忍住眼泪,还是说,“妈妈去吧,我将来也要当医师。”当询问吉敏娇有什么想说的时候,她沉默片刻后说道,“使命在召唤,义无反顾”。短短几个字,确透露着医者的责任和担当!
集结启程的号角吹起,仁济医院南院外科监护室护士赵晓玲和内科监护室护士李盼盼并没有太多和家人告别的时间。她们早已准备就绪,在医院统一安排下,拎起行囊便直奔了机场。
“我们的衣物和部分物资在昨晚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出发的时候就打包好了,今天前往武汉和第一批医疗队汇合,我们做好了准备,必胜!”
1月23日晚上6点30分,仁济南院的内科监护室护士李盼盼正在家里和父母吃晚饭。当她收到护士长在群里发的支援武汉的消息时,她放下碗筷,看了看正在吃饭的父母,试探性地问:“老爸,我们医院组织医务人员支援武汉,我能不能报名参加?”
原以为父亲一定会阻拦,没想到,盼盼的父亲竟毫不犹豫地点头了。盼盼红了眼眶,说:“老爸,我是怕你们担心。”父亲却很坚定:“哪有父母不担心孩子的?但这个时候是国家困难的时候,你们去了武汉,就能给多少家庭带去生的希望啊!家中不用挂念,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等你光荣回家。”
有了父亲的一番话,盼盼毅然请愿报名。临行前,盼盼说:“我最大的牵挂就是我的父母。谢谢爸妈对我的理解与支持,如今,我更能心无旁骛、安心出发!”
外科监护室赵晓玲是仁济医院南院重点培养的危重症专科护士。危重症专科护士是技术要求很高且风险系数很大的岗位。赵晓玲经过数年的历练,逐渐成长为一名出类拔萃的业务骨干和深受护生们喜爱的带教老师,她救治了很多危重症患者,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护理精英。
自1月21日起,赵晓玲主动报名参与院内发热门诊支援,每天坚持奋战十个小时,未曾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与退却。她回忆,报名援鄂医疗队的那天正是小年夜,6点30分刚刚结束发热门诊一天疲惫的工作,当时一看到报名消息,没有片刻犹豫,甚至未曾联络家人,就在微信群中直接秒回了:“我愿意”。
赵晓玲家中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5岁,小女儿才3岁。赵晓玲说:“我是一名危重症专科的护士,这个时候我责无旁贷!家里的两个女儿只有交给孩子他爸照顾了,不过我相信,等我的两个女儿长大了,也一定会理解、支持妈妈的选择。”
上海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唐欢、祁伊莉、倪溦三位护士成为上海第二批危重症患者救治医疗队成员,随队赴武汉支援当地医疗救治工作。此外,岳阳医院同时组建的第三批危重症患者救治医疗队队员,随时待命出发。
唐欢自1997年毕业后,在岳阳医院的ICU工作了22年,有着非常丰富的急危重症救治护理能力。“看到倡议书后,内心很痛。虽然家里父母年迈,女儿也还小,三个月前,自己也还刚动了个小手术。内心有过一丝挣扎,但比起家庭责任,现在武汉更需要我们!”唐欢说服了哭泣的女儿,安慰好担心的父母和丈夫,踏上了征途。
“我有3年脑外科和5年急诊科工作经历,危急重症抢救护理经验比较丰富,请允许我去武汉支援吧!”今年30岁的祁伊莉是岳阳医院急诊医学科护师,“真没多想,疫情来了就是想去帮忙。和男朋友说好了,等我打赢这场战役回来就结婚。”
还有岳阳医院神经内科护士倪溦先后在呼吸内科,ICU和心胸外科等工作过,可以说一直在和“肺炎”打交道,专业技能娴熟、扎实。
肺科医院的刘一典副主任医师和徐静静护师也位列其中。
“从1月23日第一时间报名,成为我院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后,我每天更加关注疫情,关注我们的同行,尤其是我们第一批战友在武汉一线的消息。”刘一典坚定地表示。鼠年的第一天,处于待命状态的刘一典家里,已经忙碌开了:爱人在尽量帮他往行李箱里塞吃的,而他一转身,又偷偷把吃的换成了防护用品……。他知道,前线病人危重,病情复杂,物资紧缺,他要多带点物资,支援战友们,他想提前了解情况,尽可能第一时间投入工作;忙忙碌碌中,匆匆塞了几口速冻水饺,这就算是过年了。“已经比程克斌好多了,他是在飞机上吃的年夜饭”,看着爱人担忧的目光,他笑着劝解,“ 没事,吃的少带点,到时随便扒拉两口就能解决,把地方留给防护用品,那里急缺!”
作为医院第五批援滇医疗队的队长,刘一典副主任知晓在艰苦环境中开展医疗工作地困难;作为一名感染科医师,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他更知道疾病的危险性。
徐静静,作为一位拥有10年重症监护工作经验,曾担任胸外科监护室带教老师和肺移植术后护理骨干成员,她是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当时得知医院将要组建支援湖北医疗队,尤其需要有重症监护经验的医护人员时,她马上去护理部报名了,“当时没有多想,也没有害怕,只有保卫好祖国的大家庭,才能拥有温暖的小家庭”。她唯一放不下的是6岁的女儿,女儿听到妈妈要去武汉,哭着喊着不让去,徐静静只能擦干眼泪骗女儿说,是去肺科医院工作,只是晚上不能回家而已。去之前,女儿还送给她亲手做的新年礼物“小吊兰”,并叮嘱一定要待在身边,让妈妈一定平安归来。为了方便随时待命出征,作为独生子女的她,没和父母一起过年,一个人待在上海宝山的家等待组织的命令。
新华医院第二批医疗队队员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崔志磊和急诊医学科护师朱升琦也紧急集合。
这是他们出发前的最新视频。
集结令随时随地发出!
之所以会岁月安好,只因有人替我们负重逆行!
晨报记者希望尽力记录下他们中的每一个人。
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加油!一定一起回来!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