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第一家AB股来了,这家云计算公司空间有多大?

2020年1月20日,第一家AB股权架构的科技创新企业——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UCloud)正在科创板IPO上市,证券代码:688158。

自2019年4月提交招股书,历时8个多月、4轮往返问询之后,优刻得(UCloud)也成为科创板的“云计算第一股”。此次上市,优刻得(UCloud)发行5850万股,发行价33.23元,募集资金超过19.44亿元。

1月20日早上8点多,上交所一楼的大厅就开始人头窜动,带着红围巾的嘉宾们在写着“祝贺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的电子屏幕之前拍照。

上交所5楼的交易大厅里了陆续坐满了人,除了记者,优刻得(UCloud)的高管、员工、合作伙伴等都来了,整场300大约300人。

9:30优刻得(UCloud)创始人季昕华等人一同鸣市开锣,敲响了公司科创板IPO上市的锣声,交易所的大屏幕上显示,优刻得(UCloud)开盘价72元,比发行价高出116%。现场一片欢呼。

科创板AB股的“吃蟹者”

优刻得(UCloud),成为科创板AB股的“吃蟹者”。所谓AB股,其实是一种“同股不同权”的特别表决权结构。

比如,此次优刻得(UCloud)的共同实际控制人季昕华、莫显峰及华琨持有的 A 类股份,每股拥有的表决权数量为其他股东所持有的 B 类股份每股拥有的表决权的 5 倍

本次发行前,季昕华、莫显峰及华琨合计直接持有发行人 26.8347%的股份,但通过AB股权结构,他们持有64.7126%的表决权。

此次发行5850万股后,季昕华、莫显峰及华琨持股比例23.1197%,但拥有60.0578%的表决权,实现对公司的绝对控制。

AB股权架构的突破,也在科创板撕开了一个口子,甚至可以说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们去年4月提交招股书之后,身边很多创业公司负责人隔三差五来询问进展情况。”季昕华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去年12月24日上午,国内一家相当有名气的人工智能企业还在咨询上市事宜,企业准备了两套方案,如果科创板的路走不通,企业就准备去香港上市;当天下午,优刻得注册申请获批,这家人工智能企业获悉消息,立刻进行股东签字、工商变更,决定在科创板上市。

“就像2014年阿里巴巴到美国上市,而没有选择香港,就是因为AB股权架构;之后香港资本市场解决了这个问题,阿里巴巴去年也回归了香港市场,二次上市。”优刻得(UCloud)创始人季昕华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说,未来VIE结构的创业公司,还有红筹股,都有可能选择在科创板上市。

1月15日发布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2019年科创板受理205家企业上市申请,其中有70家企业成功上市,筹资额达到824亿元。

优刻得(UCloud)作为首家AB股权架构登陆科创板,这可能也开启了科创板的另一征程。

第一家云计算股“登陆”

优刻得(UCloud),目前已经是国内最大的中立第三方云计算服务商,公司自主研发并提供计算、网络、存储等基础资源和IT架构产品,通过公有云、混合云、私有云、专有云等全栈云产品为用户提供服务。此次科创板上市,优刻得(UCloud)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公有云第一股”。

公司招股书显示,公有云是报告期内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分别贡献了91.43%、90.97%、85.15%和80.89%的收入,是优刻得的核心战略版块。

数日前,优刻得(UCloud)创始人季昕华在一次公开分享中认为,公有云和私有云打通是一种趋势。虽然市场都认为公有云是发展趋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还是希望能够在本地部署业务,在本地能够放服务器、部署数据库,这样才能更放心。公有云和私有云的联合部署将会是2020年之后非常大的趋势,私有云最终将会走向公有云,即便这可能需要一年、两年或更长时间。

国信证券发布的报告认为,优刻得(UCloud)凭借“中立”的差异化发展路线,在未来的多云部署趋势中毕竟占有重要角色:公司技术能力强,前瞻性的推出安全屋,领先亚马逊同类产品;快杰云主机大幅提升产品性价比,有望规避行业价格战;罗马产品解决多云部署的网络问题。随着客户对数据安全性的重视加深,优刻得作为最值得的信赖的云厂商,仍有机会获取已有云服务商客户。公司在混合云和私有云上也保持快速增长,长期成长无忧。

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6月,优刻得(UCloud)全球可用区数量达到32个,覆盖全球25个地域,已为上万家企业级客户在全球的业务提供云服务支持,间接服务终端用户数量达到数亿人。

差异化发展的路径

优刻得(UCloud)成立于2012年,在云计算市场可谓是最早的玩家之一。不过随着这两年巨头的加大力度,优刻得(UCloud)创始人季昕华总会被问到:面临阿里、腾讯等巨头的竞争,你们如何发展?

季昕华说是几个字:中立。这是优刻得(UCloud)在安全、可靠之外的第三个关键“标签”。优刻得(UCloud)为企业提供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服务,并且与阿里云、腾讯云的生态不同,主打“中立”牌。创始人季昕华是中国第一批网络安全专家,也是曾经的华为、腾讯安全负责人、盛大云CEO,他也深深知道“中立”的价值。

比如阿里投资的企业,不太可能采用腾讯云的服务;腾讯投资的企业,不太可能采购阿里云的服务。而越大的公司 ,越倾向于多云策略。优刻得(UCloud)创始人季昕华对晨报记者说,比如今日头条、抖音所在的字节跳动系,就有3家以上的云计算公司。传统公司采购云计算时,也会货比三家,优刻得(UCloud)在这里的机会很大。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可以看出,云计算其实很难,因为所有的客户都不希望被云公司绑定,很多客户更愿意使用开源软件。”季昕华在近日一次分享中说。

在季昕华看来,接下来云计算将有几个关键的趋势:第一是计算的分散化,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数据量越来越大,把数据送到一个地方去的成本远远高于把计算芯片放在本地的成本,计算的分散化越来越明显。这使得所有的云公司用软件和硬件结合,能够极大地提高整个系统的门槛,把软件和硬件结合得更紧密。其次是云和边缘计算结合,集中和分散不断演变,而5G和更多GPU的出现将会改变云和边缘的格局。第三就是公有云和私有云打通。

而在这样的趋势下,优刻得(UCloud)的差异化路径,也变得清晰起来。

云计算可为空间多大?

根据Gartner数据,2018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1363 亿美元,增速为23%。 预计未来几年市场仍能保持 20%左右的增速,2022年市场规模将超过2700亿美元。从市场结构来看,全球云计算市场中SaaS体量远高于IaaS,2018 年达到871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SaaS服务再全球被广泛接受,以Adobe和Salesforce为代表的云服务在全球软件领域百花齐放。

2018年全球IaaS市场为325亿美金,同比增长 28%,增速上仍是最快的云计算市场。整体上看,云计算是全球IT产业最具确定性的发展趋势,IaaS将成为未来最主要的IT基础设施。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预测,到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到4300亿元。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18)》中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有云计算应用的企业占比54.7%,没有云计算应用的企业占比为45.3%。我国云计算市场整体规模较小,与全球云计算市场相比差距在3-5年。

显然,云计算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整个云计算市场的竞争依然会很激烈,但通过科创板,优刻得(UCloud)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有了更多的募资通道,吸引更多人才,也有了发展的更多可能。”优刻得(UCloud)创始人季昕华说。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苗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