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会现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话题一直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市政协委员、上海瑛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贵就对长期以来屡见不鲜的高空抛物现象提交了提案,指出守护“头顶上的安全”、避免“悬在城市上空的痛”,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
空中坠物分为非人为因素坠物和人为因素尤其是抛物两大类
陈贵指出,高空坠物频发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建筑设计和使用管理上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缺乏多部门统一对高层建筑安全使用的综合管理、老旧建筑房屋维修经费难以支撑和使用,而上海城市高楼林立且人口密集,更是加大了管理难度,
据调查,上海市8层以上的楼房有47500多幢,其中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有1700多幢,还有各种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达33万余块。因此,建立空中坠物、抛物治理的综合长效机制刻不容缓。
因此他建议,首先应指定一个牵头部门负责建立高层建筑使用综合信息管理体系,以加强政府各部门协同、形成整治合力,并组织进行专项检查或例行检查,对建筑及其附着物分类建档立案,建立高层建筑使用综合信息管理体系,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有效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动态监管长效机制。
同时,在尽快完善建筑技术标准和规范之余,还应在设计之初充分运用科学手段从根本上防止坠物、抛物,
例如避免将居民楼紧挨着道路建设,或是尽可能在中间修建绿化带,而在道路或出入口处上方也应设置科学防止坠物的保护屏障。
陈贵指出,香港房屋署自1998年起就已在全港各个大楼的不同位置设置俗称“天眼”的高空掷物监察系统,以加强打击高空掷物的行为,
我们也应通过通过技术手段监控预防和事后追责,以遏制空中抛物行为并且有利于执法者快捷、准确查到高空抛物和坠物的线索和证据。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谢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