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2019年老龄化率已达38%,近年来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为超过15.4万名老人提供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简称“居养”)。但养老机构有限的床位数与日益增长的巨大养老需求相比,依然是“杯水车薪”,大多数老人首选“居养”是客观必然。
为此,市政协委员、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金国伟提交了《关于以“护工智能配送”为抓手,提升“居 家养老”能级的建议 》的提案,建议借助手机APP或电脑操作下单的方式将养老护理服务实时配送上门,以解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提案中提到,政府及养老服务提供方都须共同承担探索“居养”服务运作机制、提升其专业化水平的重任。
调研发现,目前养老护理人员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养老护理人员(简称护工)中已接受基本医护手法培训的总人数不足、年龄偏大、服务技能不高、从业积极性不高。
同时,养老护理人员往往缺少职业荣誉感、服务诚信度低,部分服务门类价格虚高、管理不规范。
为此,提案中建议养老护理人员应接受“标准化”的培训。 由政府监管或由政府委托的专业组织来监督指导,允许包括广泛社会力量在内的第三方机构承办培训。
另外,可以有选择地借鉴国外某些先进国家的体系,或从先进国家挑选先进的教材及标准,导入我国,有所批判有所吸收,提升我们自己的养老护工服务水平与技能。
同时建议政府加强引导和扶持奖励,尽量动员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培训,来扩大上海为老服务队伍,缓解“护工短缺”的严重状况。
也可借鉴日本的做法,高校(含中等职校)可要求学生必须普遍充当为老服务的志愿者,计入“社会实践”学分,做满100-200 个小时方可毕业。也可出台激励政策,把年轻人为老服务的劳动量予以积分,与类似“公务员录用”、“户口入沪”等的挂钩。
更重要的是,在积极提升养老护理人员的水准基础之上,建议提升“智能化”科技含量。借助于手机 APP 或电脑即可操作下单的将养老护理服务实时配送上门。比如:在虹口等区倾力打造的“家门口15分钟服务圈”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为“家中24小时服务”。
这样,既可帮助护工解决就业的难题,又可帮助老人家庭解决“极难找到满意护工”的难题。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张益